这首诗描绘了古代中国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男女角色在日常经济活动中的互动与合作。诗中以“郎”和“妾”的称谓,体现了传统社会中夫妻间的角色分工,以及他们共同面对生活压力的心态。
首句“郎来视妾纺绵花”,描绘了丈夫来到家中,关心妻子正在从事的家务活动——纺线。这不仅体现了夫妻间的相互照顾,也反映了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方式。接下来,“妾纺绵花郎卖纱”则进一步说明了两人合作的经济模式:妻子负责纺线,丈夫负责将纺好的纱卖出。这种分工协作,既体现了性别角色的差异,也体现了家庭内部的经济互补性。
“花价怕昂纱怕贱”一句,揭示了两人对市场行情的担忧。花(指纺出的线)的价格上涨或纱(指卖出的产品)的价格下跌,都可能影响到家庭的经济收入。这种对市场波动的敏感反应,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普通家庭对经济状况的直接关切。
最后,“莫教容易看摇车”表达了对家庭经济活动的重视。摇车是纺线时使用的工具,这里的“容易看”可能暗含着对不劳而获或轻视劳动成果的警告。这句话强调了通过辛勤劳动获得收入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和对家庭经济稳定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的小片段,展现了清代社会中普通家庭的生活状态、经济活动以及夫妻间的情感联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和对经济稳定性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