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元丰戊午夏予尹京治陈氏狱言者以为推劾不尽诏移大理而理官推迹陈氏姻党干求府政纵出重辟事下御史推求己未岁予自濠梁赴台讯鞫卒不涉干求之迹而大理反有傅致之状虽蒙辩正听命久之不得出邑邑不已作诗十篇记一时事非欲传之他人但以示子侄辈使知仕宦之艰耳(其六)

纵出由来古有诛,徇私无实荷宽纾。

已知公冶本非罪,免似邹阳更上书。

刀笔任从文俗议,风霜方识宪台居。

自惭衰拙将何用,学术无堪政事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自古以来,诛杀之事常见于史册,但若出于私情而不公正,则难以承受宽恕。
已知公冶湛实无罪,不必像邹阳那样上书申诉冤屈。
任凭世俗的文人墨客议论刀笔之事,只有在严峻考验中才明白法度的重要。
我自感衰老无能,不知有何用处,学术修养不足以应对政务琐事。

注释

由来:历史传统。
诛:惩罚。
徇私:偏袒私情。
宽纾:宽恕。
公冶:古代人物名,此处指无罪之人。
邹阳:历史人物,曾上书申冤。
更上书:再次上书申诉。
刀笔:指文案和法律文书。
文俗议:世俗文人的议论。
风霜:比喻严峻考验或艰难环境。
宪台:古代官署,负责司法监察。
衰拙:衰老无能。
学术:学问修养。
政事疏:处理政务的能力不足。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颂的作品,通过对《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一诗的鉴赏,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在仕途上的困顿和无奈,以及他对于公正与私情冲突的深刻反思。

首句“纵出由来古有诛”,表明自古以来,错误的行为就应受到惩罚。接着,“徇私无实荷宽纾”则指责那些徇私枉法的人总是找借口为自己开脱。这两句反映了作者对于司法公正的强烈渴望。

“已知公冶本非罪,免似邹阳更上书。”这里提到的是历史上的邹阳,他因直言进谏而被处罚。作者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即便明知道自己无罪,也可能因为直言不讳而遭受牵连。

“刀笔任从文俗议,风霜方识宪台居。”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凛然的政治氛围,即使是用刀和笔来阐述正义之声,也往往被世俗的议论所淹没。只有经历了严寒的考验,才能真正理解到宪台(官署)中居者的艰辛。

“自惭衰拙将何用,学术无堪政事疏。”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对自己才华不济、学问不足以应付政治琐事的自谦之情。

整首诗通过作者个人经历和历史典故的引用,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忧虑,即便是有识之士,在复杂的官场中也难以保持自己的正直与纯粹。诗中的每一句话都透露出一种对于公正、正义的渴望,以及面对黑暗势力时个人无力的感慨。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苏颂个人的心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政治文化批判。

收录诗词(624)

苏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公说再和并前十五篇辄复课六章用足前篇之阙(其三)

欲养蛟龙谩凿池,惟应道术两相知。

论年校德予惭老,强识多闻子可师。

监彼盈虚门若市,明于取舍智犹棋。

干时已副宽民诏,沈俊休吟咏史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公说再和并前十五篇辄复课六章用足前篇之阙(其一)

汪汪雅量若陂池,才略纵横未易知。

振藻词场无怯敌,游心艺苑有馀师。

独醒继日长辞酒,坐稳閒时但校棋。

塞北山河遍登览,吟哦马上足新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公说再和并前十五篇辄复课六章用足前篇之阙(其六)

莫笑凡龟恋泽池,不蕲刳灼效前知。

亲逢日月光华旦,勉慕渊源浸渐师。

义切仰山勤景行,事迷当局戒贪棋。

衰迟犹窃君侯禄,深愧曹风伐辐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公说再和并前十五篇辄复课六章用足前篇之阙(其二)

皇华几月案盐池,钩按从来未有知。

隐伏无由逃计最,勤劳长足儆官师。

事逢错节皆投刃,利析秋毫类算棋。

他日朝廷询北事,讲论风俗待陈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