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白鹤山的壮丽景色与神秘氛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中僧侣的生活状态以及自然界的生动景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如“未髭僧”、“冥栖”、“刻莲漏”、“香台”、“祥室”、“神龟”、“饥鼬”、“白鹤”等,不仅描绘了山中清幽静谧的环境,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超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首句“吴兴多名山,兹峰特奇秀”,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白鹤山的独特魅力,将其置于吴兴众多名山之中,突出其非凡之处。接下来的“不知自开辟,阴阳几昏昼”,以时间的久远和自然力量的神秘,强调了山的古老与壮观。
“云有未髭僧,冥栖刻莲漏”两句,描绘了一位未剃须的僧人,在山中隐居修行,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这里的“刻莲漏”可能是指僧人通过雕刻莲花来计时,象征着他对修行的专注与虔诚。
“松下伏神龟,竹间走饥鼬”则通过神龟与饥饿的鼬鼠这两个对比鲜明的形象,展现了山林中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多样性和生存的艰难。
“白鹤不受招,仙踪亮难究”两句,借白鹤难以招引,仙人的行踪难以追寻,表达了对山中神秘与不可知事物的向往与探索欲望。
后半部分“伊昔屡登临,空翠湿衣袖”回忆了诗人多次探访此山的经历,表达了对山中美景的深深眷恋。“穷搜不知疲,幽讨宁嫌逗”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探索的热情与不厌其烦的态度。
最后,“岩扉与涧户,一一为重叩”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每一处细节的细致观察与深入探索。“和诗寄山灵,馀生敢多又”则是诗人将自己对山的情感寄托于诗歌之中,同时也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向往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白鹤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超然境界的追求,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