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界寺

联骑春游入化城,松风涧水自泠泠。

山门迎日诸方仰,劫火何年此地经。

故事放参僧不语,遗基犹在草长青。

西庵看竹流连久,归路冥冥暮雨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同伴在春天时节游览天界寺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的庄严与自然的宁静。

首句“联骑春游入化城”,开篇即点明了季节与活动,春日里众人一同策马进入化城,化城在此处特指寺庙,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和谐的氛围。接着“松风涧水自泠泠”一句,以松林间的微风和山涧中潺潺流水的声音,渲染出一种清幽静谧的环境,仿佛大自然本身也在为这次旅行伴奏。

“山门迎日诸方仰”描绘了太阳初升时,山门映照着光芒,吸引着四方的仰望,既表现了寺庙的宏伟,也暗示了其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紧接着“劫火何年此地经”一句,借由对历史的追忆,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与变迁的感慨,同时也强调了寺庙在历经沧桑后依然屹立不倒的坚韧。

“故事放参僧不语”则通过僧侣的沉默,暗示了他们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以及对过往故事的深思。最后“遗基犹在草长青”一句,虽是描述寺庙旧址上的草木茂盛,却也暗含了对历史遗迹的尊重与怀念,以及对生命循环不息的感慨。

“西庵看竹流连久,归路冥冥暮雨零”则将视线转向一处名为“西庵”的小院落,诗人在这里与竹林相伴,久久不愿离去,直到暮色降临,细雨纷飞,才不得不踏上归途。这一段描绘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通过自然界的变换,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

收录诗词(585)

史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署西村逸史。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字:明古
  • 号:西村
  • 籍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
  • 生卒年:1434—1496

相关古诗词

春夜仝汝其通曹颙若吴永年宴鲁廷贵别馆

病起逢人笑口开,春江花月共追陪。

离家未远难云客,会面无多暂接杯。

浮云富贵今何在,乐事平生得几回。

正尔厌厌赏清夜,钟声又自水南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哭沈继南

去年曾约看山行,谁道重来隔死生。

身后未成妻子计,水流难尽父兄情。

交游屈指嗟无几,修短令人怨不平。

下马哭君斜日里,西风断雁共悲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哭完庵刘佥宪

嗟君一梦入槐宫,回首平生事已空。

阙下论刑亲上殿,河东行部旧乘骢。

湖山曾有迟来叹,朝野犹闻男退风。

年少自怜交最晚,几番挥泪夕阳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送俞大尹钦取御史之京(其一)

徵贤诏下五云深,鸾凤齐飞入上林。

骢马候朝趋阙下,绣衣听漏立花阴。

登车素有澄清志,簪笔宁忘献纳心。

寄语行人且相避,汉廷桓典重于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