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东岳焦鍊师

先生千岁馀,五岳遍曾居。

遥识齐侯鼎,新过王母庐。

不能师孔墨,何事问长沮。

玉管时来凤,铜盘即钓鱼。

竦身空里语,明目夜中书。

自有还丹术,时论太素初。

频蒙露版诏,时降软轮车。

山静泉逾响,松高枝转疏。

支颐问樵客,世上复何如。

形式: 排律 押[鱼]韵

翻译

先生寿命已超过千年,曾在五岳各地居住。
远远认出齐侯的宝鼎,刚经过王母娘娘的草庐。
不愿效仿孔子和墨子,为何还要询问长沮(隐士)。
玉管时常引来凤凰,铜盘上即可钓得鱼儿。
在空中挺身而谈,夜晚明目读书。
自有一种炼丹之术,时人议论太初之理。
频繁接到天子的诏书,时常乘坐软轮车降临。
山静使得泉水声更响,松树高枝叶更稀疏。
托腮询问砍柴的客人,世间又变成何种模样。

注释

先生:指有学问或德行的人。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齐侯鼎:象征齐国国君的权柄或财富。
王母庐:传说中西王母的住所。
孔墨:孔子和墨子,古代儒家和墨家的代表人物。
长沮:古代的隐士。
玉管:古代的一种乐器,也象征吉祥。
竦身:挺身站立。
明目夜中书:形容在黑暗中视力清晰,常用来比喻勤奋读书。
还丹术:道教中的炼丹术,追求长生不老。
太素初:道家术语,指宇宙最初的混沌状态。
露版诏:无封泥的诏书,表示皇帝的直接命令。
软轮车:古代贵族乘坐的舒适马车。
山静泉逾响:以静衬动,山静使得泉水声更明显。
松高枝转疏:松树高大,枝叶稀疏。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修炼者隐居山林的境况,诗中充满了对道家的向往和赞美。首句“先生千岁馀,五岳遍曾居”表明这位道人的寿命长达千年,他曾在五岳之地游历居住,这是对其修为和道行的高度评价。

接着,“遥识齐侯鼎,新过王母庐”指的是诗人通过远古的传说认识了齐桓公的鼎,以及刚刚经过了传说中的仙女王母的庐舍。这两处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元素,象征着通晓古今、超凡脱俗。

“不能师孔墨,何事问长沮”表达了诗人对儒家学说的敬仰之情,但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长沮是古代隐士的代表,这里指的是向隐逸之人请教生命的真谛。

“玉管时来凤,铜盘即钓鱼”描绘了一幅仙境图景,其中玉管和铜盘象征着高洁和纯净,而凤凰和钓鱼则是古代常用以比喻隐逸生活的意象。

“竦身空里语,明目夜中书”则表现了道人的超然物外,他们能够在虚空中听见天籁之音,即使在黑夜也能看清事物,这些都是修炼成果的体现。

“自有还丹术,时论太素初”指的是这位道人掌握了一种返回本真的丹道,并且能够随时讨论到最高境界的太素之学。还丹是一种修炼术语,指返璞归真;太素则代表了至高无上的道。

“频蒙露版诏,时降软轮车”表明这位道人不仅得到天帝的赐福和命令,还能随时召唤神通如软轮车,这都是道家修炼成就的一部分。

最后,“山静泉逾响,松高枝转疏。支颐问樵客,世上复何如”则是诗人对这位隐居的道人的景况进行描绘,以及通过询问樵夫来表达自己对于尘世生活的淡然和超脱。

整首诗流露出浓郁的仙风道骨和对修炼成就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道家生活理想的向往。

收录诗词(382)

王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任太乐丞。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名和字的由来。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字:摩诘
  • 籍贯: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
  • 生卒年:721年

相关古诗词

赠焦道士

海上游三岛,淮南预八公。

坐知千里外,跳向一壶中。

缩地朝珠阙,行天使玉童。

饮人聊割酒,送客乍分风。

天老能行气,吾师不养空。

谢君徒雀跃,无可问鸿濛。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丁宇田家有赠

君心尚栖隐,久欲傍归路。

在朝每为言,解印果成趣。

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开轩御衣服,散帙理章句。

时吟招隐诗,或制闲居赋。

新晴望郊郭,日映桑榆暮。

阴昼小苑城,微明渭川树。

揆予宅闾井,幽赏何由屡。

道存终不忘,迹异难相遇。

此时惜离别,再来芳菲度。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山茱萸

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

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月]韵

不遇咏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此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昨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