茔禅师房观山海图

真僧闭精宇,灭迹含达观。

列嶂图云山,攒峰入霄汉。

丹崖森在目,清昼疑卷幔。

蓬壶来轩窗,瀛海入几案。

烟涛争喷薄,岛屿相凌乱。

征帆飘空中,瀑水洒天半。

峥嵘若可陟,想像徒盈叹。

杳与真心冥,遂谐静者玩。

如登赤城里,揭步沧洲畔。

即事能娱人,从兹得消散。

形式: 古风 押[翰]韵

翻译

真正的僧人隐居于静室,心无杂念,深含通达的人生智慧。
描绘的山峦如同画卷,峰峦直插云霄。
红色的崖壁耸立眼前,白日里仿佛帘幕被轻轻卷起。
仙境般的景象仿佛从窗户和几案中显现,大海近在咫尺。
波涛汹涌,岛屿错落,海景壮观。
航行的船只在空中飘摇,瀑布如水雾洒向半空。
这些奇景似乎可以攀登,却只能在想象中赞叹。
心灵与真实的自我融为一体,适合静静欣赏。
如同置身赤城仙都,又漫步在沧海之滨。
眼前的景象使人愉悦,从此烦恼得以消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室内观赏山海图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想象与领悟,达到心灵的宁静和满足。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通过艺术作品感受自然之美的独特体验。

“真僧闭精宇,灭迹含达观”两句表明僧人专注于内心修炼,将自身的精神世界与外界隔绝,只留下一份对远方山海的观赏。这种超脱世俗的状态,是诗中一种重要的情感基调。

“列嶂图云山,攒峰入霄汉”描绘了画中的山峦连绵,与天际相接,给人以壮丽无比之感。这里的“列嶂”和“攒峰”生动地展现了自然山脉的层次与雄伟。

“丹崖森在目,清昼疑卷幔”则是说僧人的眼前仿佛有着红色的岩石林立,就像清晨时分不清真假的帷幕一样。这种描写增强了画中景象的生动性和对自然之美的渴望。

“蓬壶来轩窗,瀛海入几案”进一步加深了僧人与山海图之间的联系,使得室内外界相互融合,创造出一个既是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空间。

接下来的“烟涛争喷薄,岛屿相凌乱”则是对画中烟雾和波涛、岛屿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描写,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多变与动态之美。

“征帆飘空中,瀑水洒天半”中的“征帆”给人一种远行者寻求心灵寄托的情愫,而“瀑水洒天半”则是对壮观自然景象的再次赞叹。

“峥嵘若可陟,想像徒盈叹”表达了诗人对于山海之美的无限向往和赞美,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越物质世界、追求精神境界的情怀。

“杳与真心冥,遂谐静者玩”则是说僧人的内心与自然景象相通,达到了心灵上的宁静与满足。这里的“杳与”指的是诗人自己的内心,而“真心冥”则是对这种精神状态的肯定。

最后,“如登赤城里,揭步沧洲畔。即事能娱人,从兹得消散”是说僧人的心灵仿佛已经登上了那远方的美丽之地,并在那里徜徉自得。这不仅是一种对自然之美的领悟,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次超越和释放。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海图的观赏,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无限赞美,以及通过艺术作品感受自然、达到精神宁静与满足的独特情怀。

收录诗词(1046)

李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生卒年:701年-762年

相关古诗词

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

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

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雷。

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

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形式: 古风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形式: 古风

金门荅苏秀才

君还石门日,朱火始改木。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折芳愧遥忆,永路当自勖。

远见故人心,平生以此足。

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

献书入金阙,酌醴奉琼筵。

屡忝白云唱,恭闻黄竹篇。

恩光照拙薄,云汉希腾迁。

铭鼎倘云逐,扁丹方渺然。

我留在金门,君去卧丹壑。

未果三山期,遥欣一丘乐。

玄珠寄象罔,赤水非寥廓。

愿狎东海鸥,共营西山药。

栖岩君寂灭,处世余龙蠖。

良辰不同赏,永日应闲居。

鸟吟檐间树,花落窗下书。

缘溪见绿筱,隔岫窥红蕖。

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

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

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

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

形式: 古风

金陵凤凰台置酒

置酒延落景,金陵凤凰台。

长波写万古,心与云俱开。

借问往昔时,凤凰为谁来。

凤凰去已久,正当今日回。

明君越羲轩,天老坐三台。

豪士无所用,弹弦醉金罍。

东风吹山花,安可不尽杯。

六帝没幽草,深宫冥绿苔。

置酒勿复道,歌钟但相催。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