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春去春来谁作主。怨他昨夜江头雨。
把酒问春春不语。头懒举。乱红飞过鞦韆去。
芳草淡烟江上路。鹧鸪声里斜阳暮。
风外榆钱无意绪。空自舞。如何买得青春住。
这首金末元初的词《渔家傲·其三》(送春六曲)由段克己所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离去的场景和词人对春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首句“春去春来谁作主”,直接表达了词人对于春去无常的感慨,暗示了自然界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接着,“怨他昨夜江头雨”将责任归咎于昨夜的春雨,仿佛是雨的降临加速了春的消逝。
“把酒问春春不语,头懒举”通过饮酒寻欢的动作和春的沉默无声,展现了词人试图挽留春光却不得回应的孤独与落寞。"乱红飞过鞦韆去"则以飘零的花瓣象征春的消逝,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下片继续渲染离别之情,“芳草淡烟江上路”,描绘了一幅江边芳草凄迷的画面,伴随着鹧鸪的哀鸣和夕阳西下,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风外榆钱无意绪,空自舞”借榆钱随风飘落,表达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留住青春的渴望。
最后,“如何买得青春住”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对青春不再的深深遗憾和对永恒青春的向往。整首词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对春景的描绘和自我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词人对春去的深深惋惜和对生命的思考。
不详
别号菊庄。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居里。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亡,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河边),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蒙古汗国时期,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自得其乐。元宪宗四年卒,年五十九。工于词曲,有《遁斋乐府》
不是花开常殢酒。只愁花尽春将暮。
把酒酬春无好句。春且住。尊前听我歌金缕。
醉眼看花如隔雾。明朝酒醒那堪觑。
早是閒愁无著处。云不去。黄昏更下廉纤雨。
断送春光唯是酒。玉杯重捲纤纤手。
檀板轻敲歌欲就。眉黛皱。翠环暗点金钗溜。
自笑而今成老丑。莺花依旧情非旧。
杨柳自从春去后。谁抬举。腰支新也如人瘦。
诗句一春浑漫与,纷纷红紫但尘土。楼外垂杨千万缕,风落絮,栏干倚遍空无语。
毕竟春归何处所,树头树底无寻处。唯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伴人直到黄昏雨。
一片花飞春已暮。那堪万点飘红雨。
白发送春情更苦。愁几许。满川烟草和风絮。
常记解鞍沽酒处。而今绿暗旗亭路。
怪底春归留不住。莺作驭。朝来引过西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