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和沈辽赠南华诗

善哉彼上人,了知明镜台。

欢然不我厌,肯致远公杯。

莞尔无心云,胡为出岫来。

一堂安寂灭,卒岁扃苍苔。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翻译

那位高人真好啊,他深知明镜台的智慧。
他愉快地对待我,不觉得厌烦,甚至愿意拿出远方的酒杯招待我。
微笑中没有刻意,为何要离开山峰来到这里。
整个厅堂宁静无声,整年都锁着青苔,显得静谧而寂灭。

注释

上人:指修行高深的人。
明镜台:佛教比喻内心的清净和智慧。
厌:厌倦。
远公杯:传说中的名贵酒杯,借指珍贵的款待。
莞尔:微笑的样子。
岫:山峰。
堂:厅堂。
扃:关闭。
苍苔:青苔,常用来形容环境的寂静和荒凉。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情趣。开篇“善哉彼上人,了知明镜台”两句,以赞美之辞描绘了一位修养高尚、心如明镜的人物形象,这里所谓的“上人”指的是品德高尚或精神境界超凡脱俗之人。“了知明镜台”则是比喻这种人的心灵清澈透明,如同一面能够照出世间万象的明镜。

接下来的“欢然不我厌,肯致远公杯”表达了一种君子之交、淡定从容的情怀。诗人感受到对方并没有因为时间或距离而减少对自己的好感,反而愿意跨越遥远的距离来分享一杯酒,这里的“远公杯”象征着深厚的情谊和无论时空皆能相连的心意。

第三句“我莞尔无心云”透露出诗人面对这种高洁情操所保持的一种超然物外、不以物喜的态度。这里的“莞尔”是一种微笑,但这个微笑并非出于有意识的喜悦,而是自然而然,如同云卷云舒,不加雕饰。

接着,“胡为出岫来”则表现了诗人对于世俗纷争和名利之争的不屑一顾。岫山在这里象征着尘世的喧嚣,诗人质疑自己为什么要从那样的环境中走出来,这里的“胡为”带有一种无奈与困惑。

最后,“一堂安寂灭,卒岁扃苍苔”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俗、归于自然的境界。“一堂”指的是一种宁静的空间或心灵状态,而“安寂灭”则是这种空间中的平和与清净。诗人希望自己的内心能够像岁月的流逝一样,慢慢地被时间的绿意所覆盖,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整首诗体现了苏轼对高洁情操的赞美,以及他个人对于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追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家,还是一位深具哲思的生活智者。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曹溪夜观《传灯录》,灯花落一僧字上,口占

山堂夜岑寂,灯下看《传灯》。

不觉灯花落,荼毗一个僧。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蒸]韵

次韵韶倅李通直二首(其一)

一篇泷吏可书绅,莫向长沮更问津。

老去常忧伴新鬼,归来且喜是陈人。

曾陪令尹苍髯古,又见郎君白发新。

回首天涯一惆怅,却登梅岭望枫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次韵韶倅李通直二首(其二)

青山祇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初。

会见四山朝鹤驾,更看三李跨鲸鱼。

欲从抱朴传家学,应怪中郎得异书。

待我丹成驭风去,借君琼佩与霞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

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

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

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

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

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

勿语贵公子,从渠醉膻腥。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