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之仪所作的《杂挽诗四首》中的第三首,通过对逝者的追忆与赞颂,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对逝者生平的深刻理解。
首句“汉室传经后”,以历史背景开篇,暗示逝者家族源远流长,传承了汉室的文化与精神。接着,“唐朝旧族家”进一步强调了家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将时间线延伸至唐朝,凸显了家族的悠久历史。
“柔明惟典则,专静辍纷华”两句,是对逝者人格特质的高度概括。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柔明”与“专静”的描述,以及与“纷华”的对比,展现了逝者性格中的温婉与内敛,以及对世俗繁华的淡泊态度。这种人格特质,既体现了个人修养的高洁,也反映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坚守。
“得配同高寿,流光固未涯”则是对逝者长寿与生命意义的肯定。通过“得配”一词,暗示逝者与伴侣共同度过了长久而幸福的生活,同时“高寿”二字表达了对逝者长寿的赞美。最后,“流光固未涯”则以哲学的视角,探讨了生命的无限性和永恒性,表达了对逝者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定应知去路,门外列三车”作为结语,以一种含蓄而深邃的方式,表达了对逝者灵魂归宿的想象。这里的“三车”可能象征着不同的道路或选择,暗示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中,或许正面临着新的抉择或旅程。这一句不仅充满了对逝者的深切关怀,也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逝者未来命运的美好祝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对逝者的缅怀与敬仰,同时也传达了对生命、道德与文化传承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