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挽诗四首(其三)

汉室传经后,唐朝旧族家。

柔明惟典则,专静辍纷华。

得配同高寿,流光固未涯。

定应知去路,门外列三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之仪所作的《杂挽诗四首》中的第三首,通过对逝者的追忆与赞颂,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对逝者生平的深刻理解。

首句“汉室传经后”,以历史背景开篇,暗示逝者家族源远流长,传承了汉室的文化与精神。接着,“唐朝旧族家”进一步强调了家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将时间线延伸至唐朝,凸显了家族的悠久历史。

“柔明惟典则,专静辍纷华”两句,是对逝者人格特质的高度概括。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柔明”与“专静”的描述,以及与“纷华”的对比,展现了逝者性格中的温婉与内敛,以及对世俗繁华的淡泊态度。这种人格特质,既体现了个人修养的高洁,也反映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坚守。

“得配同高寿,流光固未涯”则是对逝者长寿与生命意义的肯定。通过“得配”一词,暗示逝者与伴侣共同度过了长久而幸福的生活,同时“高寿”二字表达了对逝者长寿的赞美。最后,“流光固未涯”则以哲学的视角,探讨了生命的无限性和永恒性,表达了对逝者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定应知去路,门外列三车”作为结语,以一种含蓄而深邃的方式,表达了对逝者灵魂归宿的想象。这里的“三车”可能象征着不同的道路或选择,暗示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中,或许正面临着新的抉择或旅程。这一句不仅充满了对逝者的深切关怀,也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逝者未来命运的美好祝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对逝者的缅怀与敬仰,同时也传达了对生命、道德与文化传承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837)

李之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 字:端叔
  • 籍贯:沧州无棣(庆云县)
  • 生卒年:1038~1117

相关古诗词

杂挽诗四首(其四)

子令钦平昔,多惭接俊游。

升堂称有志,执奠叹无由。

逝水空归壑,春风忽变秋。

箫声到原尽,千载想风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观世音赞

大慈大悲大威德,补陀落山住孤绝。

三界轮回若热恼,一闻我名便清凉。

名虽可闻见不得,随所建立即如见。

施者受者不退心,常如心在光明里。

形式: 古风

维摩居士赞

毗耶离城,此去几许。一睹慈光,如到其所。

八万四千,翻风驾雨。枯者即荣,堕者斯举。

周遍恒沙,了无一语。

形式: 押[语]韵

慧严永长老赞

我昔同登法云地,道场不异耆闇山。

指出后身自在通,当日曾闻新受记。

秀眉明目坏色衣,谁其写成比丘相。

只这便是紫金容,在在处处咸恭敬。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