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游五台

羡师游五顶,乞食值年丰。

去去谁为侣,栖栖力已充。

浊河高岸拆,衰草古城空。

必到华严寺,凭师问辨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羡慕师父游历五顶山,恰逢丰收年景讨饭行。
前行的路上谁做伴,疲倦劳顿但力量足。
浑浊的黄河冲击着高岸,荒凉的古道只剩空城。
我一定要去华严寺,向师父请教辨公之事。

注释

游五顶:游历五顶山,可能指佛教名山。
值年丰:正值丰收之年,暗示生活条件较好。
去去:前行,离开。
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形容旅途劳累。
华严寺:一处佛教寺庙。
辨公:可能指佛教中的辩论或智慧问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佛教僧侣前往五台山的旅程。诗人通过羡慕师父的旅行,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和精神追求的向往。

"羡师游五顶,乞食值年丰。" 这两句表明师父在五台山的五个顶峰游历,并且恰逢丰收之年,可能指的是物资充足,可以无忧虑地进行宗教修行。

"去去谁为侣,栖栖力已充。" 这两句则描绘了师父离去的情景,没有同伴,但内心的力量已经充实,不需要外界的陪伴。

"浊河高岸拆,衰草古城空。" 这两句通过对比浊河与高岸、衰草与古城的描写,营造出一幅荒凉古旧的景象,同时也映射出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

"必到华严寺,凭师问辨公。"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师父必将到达华严寺并询问佛法奥义的期待。华严寺是五台山上著名的寺院,而“辨公”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辨才天女,或者是对智慧和辩论能力的象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特有的意境美和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送僧游天台

囊空心亦空,城郭去腾腾。

眼作么是眼,僧谁识此僧。

歇隈红树久,笑看白云崩。

已有天台约,深秋必共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闻大愿和尚顺世三首(其一)

王室今如燬,仍闻丧我师。

古容图得否,内院去无疑。

岳鬼月中哭,松龛雪次隳。

直须文五色,始可立高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闻大愿和尚顺世三首(其二)

邺卫松杉外,芝兰季孟间。

尽希重诏出,祗待六龙还。

不疾成千古,令焚动四山。

感恩终有泪,遥寄水潺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闻大愿和尚顺世三首(其三)

师禀尽名卿,孤峰老称情。

若游三点外,争把七贤平。

苦雾埋空室,啼猿有咽声。

今朝益惆怅,曾沐下床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