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净业湖普济寺,同瘿公、敷庵,明日二子以诗索和,作答(其一)

十年重语凄迷事,半日相寻寂寞游。

剩遣菰芦江上客,来看风叶蓟门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翻译

十年后再提那些令人感伤的往事,
我们在半天的时光中寻找彼此,只感到孤独与落寞。

注释

十年:表示过去很长时间。
凄迷事:令人感伤的往事。
半日:半天时间。
相寻:寻找彼此。
寂寞游:孤独的旅程。
剩遣:剩余的、派遣。
菰芦:水生植物,这里指代江边的环境。
江上客:江上的旅人。
风叶:秋风吹落的树叶。
蓟门:古代地名,这里可能指代远方或某特定地点。
秋:秋天。

鉴赏

这首诗是中国清末近现代初期的诗人黄节所作,名为《游净业湖普济寺》。现在我们来鉴赏这首诗。

首句“十年重语凄迷事”,表达了对过去十年间某些事情的回忆和感慨,这些记忆如同迷雾一般缠绕心头,难以忘怀。“重语”指的是反复提及的往事,而“凄迷”则形容这些往事带给人的哀伤与迷茫的情感。

接着是“半日相寻寂寞游”,诗人在短暂的一段时间内,与朋友(瘿公、敷庵)一起游历,虽然是在寻找彼此的温暖和陪伴,但这种游历本身却又带有一种寂寞感。这里的“半日”可能是指一段不长的时光,而“相寻”则强调了彼此间的情谊。

第三句“剩遣菰芦江上客”,诗人用“剩遣”来形容自己和朋友们在江上的行走,似乎是在无意中被留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条。而“菰芦江上客”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菰(一种水草)和芦(芦苇)都是水边常见的植物,它们的存在为诗人提供了写作的灵感。

末句“来看风叶蓟门秋”,诗人邀请朋友们一同观赏那随风摇曳的蓟门之美。这里的“风叶”可能指的是树叶在风中摇动的声音,而“蓟门”则是蓟草生长的地方,通常与秋天联系在一起,因为蓟草到了秋季才会开花。这一句不仅描绘了景物,更传达了一种对自然之美的赞赏和向往。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情感流露和审美追求。

收录诗词(542)

黄节(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机简堂余里人也在方外三十年未识其面乾道己丑余帅豫章乃自圆通来谒与之款语连日忘疲不谓末法中有此龙象且喜余里之有人因其归作诗以送之

我家石井旁,山水非不奇。

所恨过从少,无与同襟期。

独幸里巷间,高僧有二机。

大机传祖印,海内声名驰。

晚归结草庵,杜门人莫窥。

嗟哉已物化,不见三十期。

我为铭其塔,世犹仰清规。

小机真龙象,方为人天师。

宴坐一禅榻,天花零乱飞。

闻名亦二纪,颇愧会面稀。

忽自庐阜来,访我江之湄。

共说无生话,不觉日晷移。

顾我麋鹿姿,久欲脱絷羁。

来日宁有几,扰扰将何为。

一点退闲心,不谓师已知。

祇俟及新岁,上章力丐归。

师傥还故里,愿言款柴扉。

我虽无长物,亦有筇一枝。

正欲穿林壑,相与穷幽微。

庶几进此道,尽洗平生非。

形式: 古风

权郡许丈饯别于蛾眉亭怅然有作

此邦是处见蛾眉,独有斯亭见处奇。

对此已添离别恨,可堪更值夕阳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次韵沈漕使寄和碧云亭之作

衰年厌尘劳,久念作净观。

奉祠还故山,阅岁更过半。

草草结茅庐,虽无轮与奂。

水作绿罗衣,山为青玉案。

自足了馀生,岂谓浮名绊。

牵从江上来,去国同王粲。

既与猿鹤疏,还惊鸥鹭散。

公馀坐危亭,四顾云影乱。

新诗忽鼎来,累日饱吟玩。

洗我胸中尘,宛如睹清盼。

信知隐侯家,句法有成算。

方今苦乏材,当馈屡兴叹。

如公人物英,宁久从远宦。

会见御追风,起自长淮畔。

形式: 古风

次韵沈漕寄和题碧云亭之作

昔日危亭迹已陈,我来聊试运风斤。

断垣无复生青草,旧观依然耸碧云。

千里江山檐下见,一天星斗坐中分。

他时有客来登览,应记当年老使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