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沈漕使寄和碧云亭之作

衰年厌尘劳,久念作净观。

奉祠还故山,阅岁更过半。

草草结茅庐,虽无轮与奂。

水作绿罗衣,山为青玉案。

自足了馀生,岂谓浮名绊。

牵从江上来,去国同王粲。

既与猿鹤疏,还惊鸥鹭散。

公馀坐危亭,四顾云影乱。

新诗忽鼎来,累日饱吟玩。

洗我胸中尘,宛如睹清盼。

信知隐侯家,句法有成算。

方今苦乏材,当馈屡兴叹。

如公人物英,宁久从远宦。

会见御追风,起自长淮畔。

形式: 古风

翻译

晚年厌倦世俗劳顿,长久以来心向清净之境。
回到故乡山中的祠庙任职,岁月已过去大半。
简陋搭建茅屋,虽不华丽但足够。
流水如绿色罗衣,青山似青玉案。
此生已满足,岂料名利牵绊。
随江流而来,如同王粲离开国都。
与猿鹤疏离,连鸥鹭也惊飞散。
公务之余坐在高亭,四周云影变幻不定。
新诗突然涌现,数日沉醉其中吟咏。
洗涤我心中的尘埃,仿佛见到清澈的目光。
确实知道您隐居之家,诗句构思巧妙。
如今人才匮乏,常感叹无人可用。
像您这样的人才,怎能长久远离京都。
将来定会受朝廷征召,从长淮边启程归来。

注释

尘劳:世俗的劳苦和烦恼。
净观:清净的内心世界。
奉祠:在祠庙供职。
草草:简单粗陋。
轮与奂:形容建筑华丽。
累日:连续多日。
清盼:清澈明亮的眼神。
隐侯:隐居的贤士。
苦乏材:人才短缺。
远宦:远离家乡的官职。
御追风:皇帝的征召,比喻显贵的职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功名利禄的超脱。开篇“衰年厌尘劳,久念作净观”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尘埃的厌倦和追求心灵澄明的愿望。“奉祠还故山,阅岁更过半”则是在叙述诗人返回家乡山林,并感慨光阴似箭,岁月匆匆。

“草草结茅庐,虽无轮与奂。水作绿罗衣,山为青玉案”这几句生动地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其中“草草”二字形容了茅屋的简陋,而“水作绿罗衣,山为青玉案”则是诗人对自然景色的一种理想化表达。

接下来的“自足了馀生,岂谓浮名绊。牵从江上来,去国同王粲”表明诗人对于个人生命的满足,并不为虚浮的功名所羁绊。这里的“去国同王粲”指的是和朋友一同隐居。

“既与猿鹤疏,還惊鸥鹭散。公馀坐危亭,四顾云影乱”则是诗人在自然界中寻找宁静,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感受。

最后,“新诗忽鼎来,累日饱吟玩。洗我胸中尘,宛如睹清盼。信知隐侯家,句法有成算”显示了诗人通过写作新诗来净化心灵,以文学的方式达到了心灵的澄明和平静。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淡远,是一篇表达诗人退隐情怀和对文学创作热爱的佳作。

收录诗词(1146)

吴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 字:明可
  • 号:湖山居士
  • 生卒年:1104—1183

相关古诗词

次韵沈漕寄和题碧云亭之作

昔日危亭迹已陈,我来聊试运风斤。

断垣无复生青草,旧观依然耸碧云。

千里江山檐下见,一天星斗坐中分。

他时有客来登览,应记当年老使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江行阻风

我生走四方,足迹亦几遍。

初未识江行,每起浮家羡。

一从登此舟,举室尽欣忭。

既得舍车徒,且免入邮传。

高枕卧短篷,顿忘行役倦。

始谓旬日间,便可朝行殿。

纵未许归田,行止亦可判。

那知事好乖,一夜狂风转。

怒号动地来,波涛立江面。

如屋复如山,拍天仍拍岸。

三日不能休,云容更千变。

始疑江神骄,出与风伯战。

拥起千里潮,散作雪飞溅。

跬步莫能前,有缆莫能牵。

又疑慢尔神,至此获深谴。

亦自料平生,忠信粗表见。

神既依人行,岂不略为援。

若谓神无私,应物当普现。

胡为溯流船,却乃去如箭。

而我独滞留,舣棹长江畔。

终日困飘飖,使我头目眩。

试取蘋藻羞,更效潢污荐。

再拜祝天公,冀为开方便。

莫分往与来,莫问贵与贱。

风静波亦平,一一如所愿。

庶几舟中人,彼此两无怨。

形式: 古风

纪梦

平生好山水,至老心不移。

每闻有佳处,欲见唯恐迟。

相去虽云远,不惮脚力疲。

纵不能得到,夜梦必见之。

晚岁卜筑地,一半在翠微。

山水既俱胜,景物还相宜。

旁人来睹此,已自心目怡。

若乃梦中见,则又远过斯。

高山与流水,到处皆崛奇。

其间有楼观,金碧仍相辉。

幽深极险怪,皆世所未窥。

谓必神仙窟,非世所得知。

不谓我凡骨,乃获来游嬉。

恍然若惊觉,有如天上归。

是岂造物者,不与人相违。

知我有雅好,特以此见贻。

嗟我今老矣,万事都弃遗。

犹有山水债,未能忘梦思。

他日或蝉蜕,百态不愿为。

只愿海山去,赴我赤松期。

形式: 古风

伯洪以铁拄杖见寄二绝谢之(其一)

应念衰翁老且疲,年来跬步要扶持。

铁为拄杖劳相寄,全胜花前只杖藜。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