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明应仲宗传送供

老住江上村,随分亦迎送。

陪堂一钵饭,不得日日供。

唯无清净福,正坐失脩种。

后身老湘庞,测然施心动。

妙语俱积香,把玩废吟讽。

才高气骏特,飞兔不受控。

天与洗妒悭,何止愈头痛。

吾闻佛事门,同宗而异用。

甘贽打粥锅,应仲独送供。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的《次韵明应仲宗传送供》。诗中描绘了诗人居住在江边村庄的生活状态,以及与僧侣明应仲之间的交往。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淡泊与对佛法的虔诚。

首句“老住江上村”,点明了诗人年老时居住在江边的乡村,生活简朴。接着“随分亦迎送”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的态度,无论是迎接还是送别,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随后,“陪堂一钵饭,不得日日供”则透露出诗人作为僧侣的身份,每日的食物仅限于一钵饭,生活朴素至极。

“唯无清净福,正坐失脩种”两句,诗人自省自己虽有修行之心,却因未能坚持而未得清净之福。接下来,“后身老湘庞,测然施心动”则暗示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期许,希望来世能有更大的功德,能够感动他人施舍。

“妙语俱积香,把玩废吟讽”描述了诗人与明应仲交流时的美妙场景,他们的言辞如同香气般令人陶醉,以至于忘记了吟诗作对的乐趣。紧接着,“才高气骏特,飞兔不受控”赞美了明应仲才华出众,性格独特,犹如不受缰绳控制的飞兔,自由奔放。

“天与洗妒悭,何止愈头痛”则表达了诗人对明应仲的敬佩之情,认为他的才华和个性如同上天赋予的礼物,不仅能够治愈内心的痛苦,还能超越常人的理解范围。

最后,“吾闻佛事门,同宗而异用。甘贽打粥锅,应仲独送供”总结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认为虽然修行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同时,也赞扬了明应仲独自为他人提供供养的行为,体现了佛法中的慈悲精神。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明应仲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七月十三示阿慈阙阙

寺已馀十僧,田不登百数。

何以常乏食,强半了租赋。

今年失布种,正坐无牛具。

六月始分秧,江流冒塍路。

水退秧陷泥,经月已无雨。

枯根拆龟兆,瘦叶压勃土。

邻家饭早占,我方质袍裤。

此生为口腹,梦幻相煎煮。

阿慈佐井臼,事众耐辛苦。

今朝质且尽,父子屹相觑。

颓然辄坐睡,欠伸久不语。

只个甘露灭,可质请持去。

形式: 古风

予顷还自海外夏均父以襄阳别业见要使居之后六年均父谪祁阳酒官余自长沙往谢之夜语感而作

一昨游京华,坏裓变尘土。

思归念云山,夜梦亦成趣。

故人骤登庸,时时宿西府。

如鸟得所栖,倦适忘飞去。

从中奇祸作,失声惊破釜。

三年王海南,放意吐佳句。

归来骇丛林,冠巾呵佛祖。

突兀刺世眼,所至遭背数。

夫子独凛然,高谊照寰宇。

哀怜欲收拾,奋髯排众怒。

岂惟子义世,独有孔文举。

此恩无陈鲜,岁月有今古。

朅来湘楚游,坐阅六寒暑。

今年中秋夕,水宿青蘋渚。

谁持一纸书,剥啄叩蓬户。

呼灯得款识,扶床喜而舞。

开书有新诗,喜事遽如许。

丽如春湖晓,月映蔷薇露。

笔力回春工,彷佛失风度。

湘江三百里,款段沿江路。

岳色满征鞍,疾驱那敢顾。

朝来真见之,了非梦时遇。

堂堂千人英,要是干国具。

龙蛇吁莫测,涔蹄聊蹇寓。

道固有晦显,会看跨云雨。

天下张荆州,四海陈合浦。

当时寂寞滨,皆获陪杖屦。

今又从公游,楚山更佳处。

诗成倚峿台,天风吹笑语。

形式: 古风

次韵陈倅二首(其一)

梦幻有贵贱,譬如绵与芦。

美恶俱一暖,未易相贤愚。

我少怀毛发,倦禅辄逃儒。

投老加冠巾,舞笏师道吾。

世事几时毕,云山何处无。

何为聚落中,滞留如贾胡。

溪声替说法,聚石为讲徒。

拊手笑远志,甘为小草乎。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次韵陈倅二首(其二)

霜清已高揭,水清见游鱼。

橘洲颓晚照,属玉行烱如。

我穷世不要,老并湘江居。

君独念故旧,时时容借书。

我亦循陈迹,驱莽如磨驴。

诗成辄自省,壁月挂清虚。

形式: 古风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