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符锡所作的《奉笞二首仍前韵(其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首句“戎马非吾事”,诗人以“戎马”象征战争,表明自己并非战乱中的参与者,而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接着“风云愧散流”,将个人情感寄托于自然景象之中,通过“风云”和“散流”描绘出一种动荡不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不安。
“短怀徒尔切,华鬓独胜秋。”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感叹自己的忧虑徒劳无功,而岁月却在无情地流逝,两鬓斑白如同秋天的落叶,暗示着时光易逝,青春不再。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个人的衰老与时间的无情进行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木落山容瘦,霜清瘴厉□。”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随着树木凋零,山峦失去了往日的丰盈,显得瘦削无力;霜雪覆盖之下,瘴气似乎也得到了净化,但这种净化背后隐藏着生命的凋零与环境的恶劣。这里的“□”可能是一个缺失的字,可能是“消”或“尽”,使得句子更加完整,意象更加生动。
最后两句“么磨会应殄,龟策不须筹。”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悲观态度。他认为无论多么努力挣扎(“么磨”),最终的结果(“殄”)似乎是注定的,无法改变。同时,他也不再依赖占卜(“龟策”)来预测未来,暗示了对命运的彻底绝望和放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面对动荡时局和个人命运时的无奈与哀愁。诗中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生命脆弱以及命运不可控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