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青骨祀吴谁让德,紫华居越亦知名。
未闻一剑传唐主,长拥千山护蜀城。
斩马威棱应扫荡,截蛟锋刃俟升平。
酂侯为国亲箫鼓,堂上神筹更布兵。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萧遘的作品,名为《和王侍中谒张恶子庙》。从诗的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写于特定场合的诗,它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提及,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关切。
“青骨祀吴谁让德”一句中,“青骨”指的是古代吴国的先祖或英雄人物,“祀吴”则是祭祀吴国的意思。这里通过提及历史上的英杰,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英雄事迹的怀念和敬仰。
“紫华居越亦知名”一句中,“紫华”可能指的是某个地方或是象征性的名称,而“居越”则可能暗示着古代越国的历史沧桑。这里强调的是,尽管时代变迁,但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事迹依然被人铭记。
“未闻一剑传唐主,长拥千山护蜀城”两句,通过对唐朝某位君主的一把宝剑以及其保护巴蜀地区的能力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中央王朝的信任和期待,以及对于边疆安全的关注。
“斩马威棱应扫荡,截蛟锋刃俟升平”两句中,“斩马威棱”可能指的是某位武将或英雄人物对敌人的英勇斩杀,而“截蛟锋刃俟升平”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力挽狂澜、平定动乱的情景。这里通过对战事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
“酂侯为国亲箫鼓,堂上神筹更布兵”两句中,“酂侯”可能是古代某位有勇武之名的人物,而“为国亲箫鼓”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人物为国家效力的赞扬。接着的“堂上神筹更布兵”则描绘了一种筹划军事、布置兵力以应对外来威胁的情景,反映出诗人的战略思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和英雄人物的赞颂,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安全和民族未来的关切,以及对于英杰人物所展现出的力量与勇气的敬仰。同时,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凝练,也展示了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不详
南国韶光早,春风送腊来。
水堤烟报柳,山寺雪惊梅。
练色铺江晚,潮声逐渚回。
青旗问沽酒,何处拨寒醅。
吾家九叶相,尽继明时出。
俱飞仍失路,綵服迩清波。
地积东南美,朝遗甲乙科。
客愁千里别,春色五湖多。
明日旧山去,其如相望何。
献书嗟弃置,疲拙归田园。
且事计然策,将符公冶言。
桑榆清暮景,鸡犬应遥村。
蚕罢里闾晏,麦秋田野喧。
涧声连枕簟,峰势入阶轩。
未奏东山妓,先倾北海尊。
陇瓜香早熟,庭果落初繁。
更惬野人意,农谈朝竟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