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叔英

白襕憔悴走埃尘,曾有声名动缙绅。

零落田园多故后,淹留场屋过时人。

群居学道能违俗,半世收书不讳贫。

怪是偏多岩壑意,自家生长太湖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叔英的人物,其生活境遇与性格特点蕴含着深意。首句“白襕憔悴走埃尘”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叔英在外奔波、生活困顿的形象,衣物的破旧和行走于尘土之中,暗示了他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接着,“曾有声名动缙绅”一语转折,表明叔英过去在社会上曾有过一定的名声和影响力,与前文的落魄形成对比,突显了命运的起伏不定。

“零落田园多故后”一句,进一步揭示了叔英因种种原因导致田园荒废的现状,暗含了人生的变故与挫折。而“淹留场屋过时人”则描述了叔英在科举考场中滞留多年,未能如愿及第,与时间赛跑却始终未能成功的情景,体现了他对功名的执着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群居学道能违俗”一句,展现了叔英在群体中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品格,强调了他在道德修养上的追求。“半世收书不讳贫”则表达了叔英即便生活贫困,仍坚持读书学习,不讳言贫穷,体现出他的坚韧与高洁。

最后,“怪是偏多岩壑意,自家生长太湖滨”两句,通过叔英对自然山水的偏好,暗示了他内心深处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与生俱来的亲近自然的天性。太湖滨的生长环境,或许也象征着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叔英生活经历的描绘,展现了一个人在面对命运起伏、社会压力和个人追求之间的复杂关系时,所展现出的坚韧、高洁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中充满了对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的作品。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咏嗣业

楚楚璚枝出谢庭,紫芝眉宇玉生棱。

茶经陆羽曾传诀,书品阳冰已入能。

閒洗碧桐留野客,醉围红袖狎山僧。

相思不到西轩下,想见清香对榻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写閒舟图寄葛汝敬

小舟依渡不施桡,正似閒人远世嚣。

满径绿阴初睡起,坐临流水看春潮。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萧]韵

次韵吴德徵先生江南弄

烟霏晓色彤楼开,美人倚醉临妆台。

韶华孰驻颜如玉,镜里年光转朱毂。

春风江岸蘼芜绿,落尽閒花绮尘馥。

翠屏自度春寒曲,帘箔重重燕双宿。

形式: 古风

题沈侗斋修竹士女

开尽閒花草漫坡,青春零落奈愁何。

诗人自惜铅华冷,翻出天寒翠袖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