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纲为悼念郑国太而作的挽词之一。通过“一夕萱堂事已非”这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郑国太逝世的哀痛之情,萱堂常用来比喻母亲居住的地方,此处暗示了郑国太的离世给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接下来的“百年遗范在丰碑”,则表达了郑国太百年留下的高尚品德和深远影响,如同丰碑一般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颁花玉殿春风暖”描绘了郑国太生前受到朝廷的褒奖,犹如春风般温暖人心,象征着她的美德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赞扬。“奉诏登楼夜漏移”则展现了郑国太在朝廷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即使是在夜晚,她的行动也如同白天一样受到关注。
“罢宴已闻修故事”表明郑国太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已经筹备了追思活动,体现了社会对她逝世的深切哀悼。“回班那复见新仪”则表达了人们对郑国太逝世的惋惜,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新仪的缺失象征着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引领者。
最后,“音容寂寞应仙去,香火因缘只自知”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郑国太仙逝的感慨,认为她的音容笑貌虽已不在,但她的精神与影响会如同香火一般,永远在人们心中燃烧,成为永恒的记忆。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美德传承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