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释函可所作的《沈阳杂诗二十首》中的第十二首。诗中描绘了诗人对沈阳地方风土人情的观察与感受,充满了深沉的哲理和对自然的感慨。
首句“侧立向空荒”,以侧立的姿态面对空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氛围。接着,“风吹恨愈长”一句,通过风吹动引出内心的愁绪,随着风的吹拂而愈发浓重,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郁与无奈。
“文章宜溷厕,牛骥共禅房。”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文章与溷厕、牛与骥(千里马)置于同一场景中,暗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价值判断的模糊,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的追求。
“不识梅花白,惟誇麦子黄。”这里通过对比梅花的洁白与麦子的金黄,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批判。梅花象征高洁,麦子则代表平凡,诗人似乎在感叹世间的美好往往被忽视,而平凡的事物却常常受到过分的赞美。
最后,“秋来瓜独好,小摘齿牙香。”诗人以秋天成熟的瓜果为喻,表达了对简单生活之美的欣赏。在忙碌与喧嚣中,偶尔的小确幸,如品尝到新鲜的瓜果,就能带来心灵的愉悦与满足,这种细微的幸福正是生活的真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的独到见解,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情感真挚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