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四十叔父白鹿之作

诛茅结屋想前贤,千载遗踪尚宛然。

故作轩窗挹苍翠,要将弦诵答潺湲。

诸郎有志须精学,老子无能但欲眠。

多少个中名教乐,莫谈空谛莫求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朱熹所作的《次韵四十叔父白鹿之作》。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和诗人。此诗通过描绘自己在茅屋中读书、思考的情景,表达了对学问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首联“诛茅结屋想前贤,千载遗踪尚宛然”,开篇即以“诛茅结屋”这一动作,展现了一种简朴而充满诗意的生活状态,同时借“想前贤”表达对古代圣贤的追思与敬仰,暗示了诗人对于学问传承的重视。后句“千载遗踪尚宛然”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精神追求的永恒性,即使时间流逝,前人的智慧与足迹依然清晰可见。

颔联“故作轩窗挹苍翠,要将弦诵答潺湲”,描述了诗人精心布置居所,让轩窗能够吸纳周围的绿色与生机,同时也意味着他希望自己的读书声能够回应自然界的潺潺流水,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的美妙景象。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也蕴含着他对知识与自然之间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理解。

颈联“诸郎有志须精学,老子无能但欲眠”,转而关注到年轻一代的学习态度。诗人鼓励年轻人要有志向,勤奋学习,而他自己则表示虽然能力有限,但愿意享受宁静的睡眠,这既是对年轻人的勉励,也是对自己生活态度的一种体现。

尾联“多少个中名教乐,莫谈空谛莫求仙”,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学问之乐的深刻体会,认为在学问中能找到真正的乐趣,不必去追求虚幻的真理或成仙之道。这不仅是对个人生活哲学的阐述,也反映了宋代士人普遍的学术理想与价值取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朱熹作为一位学者兼诗人的人文情怀与学术追求,既有对自然与学问的热爱,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1440)

朱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字:元晦
  • 号:晦庵
  • 籍贯:云谷老
  • 生卒年: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相关古诗词

送四十叔父

吾家从昔号清门,叔父于今道更尊。

客路艰难空自惜,遗经终始向谁论。

独寻云峤逢孤侄,共爱春江接故园。

细说刈葵休放手,此来真不为盘餐。

形式: 七言律诗

伏蒙秘阁张丈宠顾下邑并以长篇为贶降叹之馀牵勉继韵仰求斤削僭率皇恐

向来灭迹东山东,闭门不问乌雌雄。

门前有路向尘土,两足未举心先慵。

当时亦有车马客,此意欲说嗟谁同。

穷居聊复追仲蔚,笃论何必须刘龚。

平生故人子张子,相思安得长相从。

每劳书疏问生死,坐想星宿罗心胸。

几年持节汉水上,木牛流马旌旗红。

君王辍馈思颇牧,外庸且讫来朝宗。

因能过我紫霄下,后乘载得珠帘栊。

苍颜白发应笑我,曷不饱卧陶窗风。

开樽鹅池水清激,下马醮石烟空濛。

须臾路转山更好,摩天巨刃排双峰。

少看银河忽倒挂,直欲跳下清泠中。

南临汇泽共指点,缥缈贝阙浮珠宫。

公言平日爱登览,到此一洗群山空。

坐间为我出奇句,不用远寄南飞鸿。

上言云泉足奇赏,下叹契阔欢相逢。

纷吾失脚堕世网,乃有此会宁天穷。

流光过眼惊昨梦,旧约回首羞尘容。

明朝却上烟艇去,灭没万顷追凫翁。

形式: 古风

和张彦辅初到南康之句

十年不共赋阳春,正有胸中万斛尘。

失喜清诗还入手,细看佳句转惊人。

知公近觉青山好,顾我频嗟白发新。

肯过寒斋共尊酒,向来心事请深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奉同都运直阁张丈哭敬夫张兄张丈有诗敢次元韵悲悼之极情见乎词伏幸采览二首(其一)

秀翁威略憺华戎,遗恨车书久未同。

喜有象贤堪嗣事,故知鸿业自无穷。

蕃宣合奏三年最,风采俄惊一旦空。

根本平生有深计,遗书不但子囊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