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子欲济民非为己,我贪修道不忧贫。
直须勉强方成业,只恐因循易老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济世救民的渴望与决心,以及对于个人修养与道德的追求。诗中“我”字多次出现,显得非常主观和个人化,但同时也充满了一种超越自我、关注社会的精神。
“子欲济民非为己”,这句话表明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愿景是帮助他人,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这是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情怀,体现了古代士人重视仁爱和责任的价值观。
“我贪修道不忧贫”,这里的“贪”字用得非常独特,它并非贬义,而是表达了一种渴望和追求。诗人对于修身养性、践行道德的热衷超过了对物质财富的关注,显示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直须勉强方成业”,这句话传递出一种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态度。诗人认为要实现某种目标或理想,是需要不断自我激励和努力的。这也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崇尚勤奋和自制的美德。
“只恐因循易老人”,最后这句话则流露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忧虑。诗人担心自己如果不加倍努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变得懒惰和保守,从而错失实现理想的机会。这是对于个人生命价值实现的一种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简洁直接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社会责任、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时间宝贵性的思考,是一篇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不详
又字道正,“翛然子”。北宋末著名道士,正一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年仅三十六岁,葬安徽天庆观。元武宗追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终生未娶,无子,有《虚靖语录》七卷。的思想影响了心学大师陆九渊。北宋末雷法大兴,天师派天师、、王文卿真人、及南宗陈楠真人均为雷法有名的代表人物
道人愿力如天溥,度尽众生方自度。
若还纤芥未蒙恩,我终不舍升天路。
落魄正当年,人皆笑我颠。
乾坤时运动,沧海渺无边。
雨过江皋净,风来庭槛清。
此君故人好,入夜听秋声。
庵里人行庵外路,庵外人来庵里坐。
遮头茅草欠坚牢,年年风雨年年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