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夜坐僧楼》由清代诗人李寄所作,描绘了诗人夜宿僧楼时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首句“为客何妨此”,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即使身处异乡,也能找到心灵的寄托。接着,“伤心是故乡”一句直抒胸臆,点明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接下来的“一声孤雁过,几叶乱风当”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孤雁的飞过,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而乱风中的几片落叶,则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
“暗坐兼无影,虚檐易有霜”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与凄凉的感受。暗坐意味着诗人独自一人,周围一片寂静,连影子都不存在,更显出其孤独。而“虚檐易有霜”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寒冷,加深了诗人的忧伤之情。
最后,“翻思在秦楚,犹是景凄凉”一句,诗人将思绪拉回往昔,无论是秦地还是楚地,无论身处何方,心中的景色都是如此凄凉。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反映了他对当前处境的无奈与哀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色中僧楼内外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展现了诗人独处异乡时的孤独、思念与哀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