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秋夜不见月

中秋待月高楼上,浮云妒明逞顽黑。

姮娥积贮一岁光,欲放天下不可得。

今夕实系天下望,未必举世罹遮塞。

欢明戚暗一时偏,人不咎天云所职。

吾问云兮尔无心,胡为动与人相贼。

岁旱不能含雨来,翻于此夜浓如墨。

吾欲独仗倚天剑,上决重阴走奸慝。

空中夺出黄金盘,万宇澄然同一色。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甲午中秋夜不见月》,是宋代诗人韩琦所作。诗中以中秋佳节待月于高楼之上,却因浮云遮蔽而未能见到明月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隐喻。

首句“中秋待月高楼上”,点明了时间与地点,中秋之夜,诗人独自站立于高楼之上,期待着明月的出现。接着,“浮云妒明逞顽黑”一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浮云人格化,赋予其嫉妒之心,描绘出浮云遮挡明月的情景,形象生动。

“姮娥积贮一岁光,欲放天下不可得”两句,借嫦娥之典故,表达了月亮一年中积蓄的光芒,却难以在人间完全释放的愿望,暗示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某种隔阂或限制。

“今夕实系天下望,未必举世罹遮塞”则转向对社会的反思,指出今晚的月圆之夜,承载着天下人的期望,但未必能避免整个世界的遮蔽与困扰,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

“欢明戚暗一时偏,人不咎天云所职”两句,通过对比光明与黑暗的瞬间偏斜,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与接受,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对于社会不公的无奈与宽容。

“吾问云兮尔无心,胡为动与人相贼”一句,诗人直接向云发问,责问云为何要与人为敌,破坏美好的月夜,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关系的探讨。

“岁旱不能含雨来,翻于此夜浓如墨”描述了干旱季节无法带来雨水,却在中秋之夜变得浓厚如墨,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社会现象的隐喻,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

最后,“吾欲独仗倚天剑,上决重阴走奸慝。空中夺出黄金盘,万宇澄然同一色”表达了诗人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斩断黑暗,恢复光明的决心,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他希望能在天空中夺回象征光明的“黄金盘”,使整个世界呈现出统一的光明色彩,寓意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正义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光明与正义的执着追求。

收录诗词(739)

韩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赣叟,汉族。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嘉祐元年(1056),任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宁八年卒,年六十八。谥忠献。《宋史》有传。著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 字:稚圭
  • 籍贯:相州安阳(今属河南)
  • 生卒年:1008—1075年

相关古诗词

病中望雪

日日颠风喧病枕,曾无片云飞虚空。

方嗟大疾被囚缚,敢请上帝前民丰。

人嘱衰翁略外事,心存众瘼能宽中。

纷纷盈尺谅旦夕,和霁迎得春融融。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离并州至晋祠次韵答宣徽富公

公名杰出天下贤,终身师慕常颛颛。

十年一面数日别,行行不忍移归軿。

刚肠出泪收还注,感公知己难违去。

黄昏病作宿荒城,离绪不堪纷似雨。

形式: 古风

涂次答宣徽富公书意

临并踰二期,病戚居其半。

虽以志自勉,精识奈耗乱。

故于一道事,十六七不干。

贪权莫即乱,罪大孰可逭。

纳节求本邦,所幸脱诛窜。

君仁恻至诚,亟俾贤者换。

与公同心人,金固其利断。

安然解印归,万喜无一惋。

为别信宿来,书日慰愚懦。

张瑟久不调,易调犹未断。

非才辱公知,处道诚一贯。

至于措置间,在理有殊判。

不当牵以私,经画误远算。

愿公新政条,布若星日灿。

害边者刬除,垢俗者涤浣。

使兹全晋民,比屋竞耸观。

仆远闻公为,省过安敢惮。

虽有好事徒,议论乌得间。

形式: 古风

昼锦堂

古人之富贵,贵归本郡县。

譬若衣锦游,白昼自光绚。

不则如夜行,虽丽胡由见。

事累载方册,今复著俚谚。

或纡太守章,或拥使者传。

歌樵忘故穷,涤器掩前贱。

所得快恩仇,爱恶任骄狷。

其志止于此,士固不足羡。

兹予来旧邦,意弗在矜衒。

以疾而量力,惧莫称方面。

抗表纳金节,假守冀乡便。

帝曰其汝俞,建纛往临殿。

行路不云非,观叹溢郊甸。

病躯谐少休,先陇遂完缮。

岁时存父老,伏腊洁亲荐。

恩荣孰与偕,衰劣愧独擅。

公馀新此堂,夫岂事饮燕。

亦非张美名,轻薄诧绅弁。

重禄许安闲,顾己常竞战。

庶一视题榜,则念报主眷。

汝报能何为,进道确无倦。

忠义耸大节,匪石乌可转。

虽前有鼎镬,死耳誓不变。

丹诚难悉陈,感泣对笔砚。

形式: 古风 押[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