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犬行

猎犬未成行,狐兔无奈何。

猎犬今盈群,狐兔依旧多。

自尔初跳跃,人言多拿躩。

常指天外狼,立可口中嚼。

骨长毛衣重,烧残烟草薄。

狡兔何曾擒,时把家鸡捉。

食尽者饭翻,增养者恶壮。

可嗟猎犬壮复壮,不堪兔绝良弓丧。

形式: 古风

翻译

猎犬还未出动,狐狸兔子无处逃。
如今猎犬成群聚,狐狸兔子数量依然多。
它们初次跃动,人们常说动作敏捷。
常被误认为天边狼,瞬间便能咬碎口中物。
皮骨粗大毛发厚,烟熏火燎下的毛皮变薄。
狡猾的兔子从未被捕获,偶尔还会捉家鸡。
吃光食物的狗饭量大增,强壮的反而更贪婪。
可叹猎犬虽强壮,面对兔子绝迹却也无力,如同好弓失去良箭。

注释

猎犬:指狩猎用的狗。
未成行:尚未开始行动。
狐兔:狐狸和兔子。
无奈何:无法逃脱。
盈群:众多。
依旧多:仍然很多。
跳跃:跳跃动作。
拿躩:形容动作敏捷。
天外狼:比喻远处的威胁。
口中嚼:咬住。
骨长毛衣重:形容皮毛厚重。
烧残:经过火烧。
狡兔:狡猾的兔子。
家鸡:家禽。
食尽者:吃光食物的。
饭翻:饭量大增。
增养者:强壮的。
恶壮:过分强壮。
猎犬壮复壮:猎犬越来越强壮。
兔绝:兔子绝迹。
良弓丧:好的弓箭失去作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生活场景,通过猎犬和狐兔的对比,表现了社会现象中的不平等和矛盾。开篇“猎犬未成行,狐兔无奈何”表明猎犬尚未训练完成,猎取野兽显得无奈,可能是由于猎犬数量不足或训练不佳。紧接着“猎犬今盈群,狐兔依旧多”则展示了猎犬数量的增加,但猎物——狐和兔的数目却仍然很多,这反映出猎犬的增多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

随后的几句“自尔初跳跃,人言多拿躩。常指天外狼,立可口中嚼”描绘了猎犬活跃的情形,但人们对此评价不一,有的人认为它们常常咬住空中的幻影(比喻虚妄的目标),而实际上却能迅速捕捉到远处的狼。这两句表达了一种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骨长毛衣重,烧残烟草薄”这一联可能是形容猎犬强壮有力,它们的骨架大、毛发浓密,但同时也指出了环境的破坏——可能由于猎犬众多而导致自然环境受损。

接下来的“狡兔何曾擒,时把家鸡捉”则揭示了一个现实问题,即猎犬虽然强壮,却并未有效地捕获野兔,反而有时候却去捕捉家中的鸡,这可能是由于管理不善或猎犬的本能行为。

“食尽者饭翻,增养者恶壮”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猎犬数量增多带来的问题,一方面是资源的浪费(食物被浪费),另一方面是猎犬变得更加凶猛难以控制。

最后,“可嗟猎犬壮复壮,不堪兔绝良弓丧”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现状的叹息,强调猎犬越来越壮,但却无法有效地解决猎物过剩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良好的猎具(如良弓)变得不再重要或失去了其价值。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猎犬和狐兔的关系,探讨了社会资源分配、自然环境保护等问题,以及人类对这些现象的无力感。

收录诗词(29)

苏拯(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雉兔者

所猎一何酷,终年耗林麓。

飞走如未空,贪残岂知足。

尝闻猎书史,可以鉴荣辱。

尝闻猎贤良,可以霸邦国。

如何纵网罗,空成肥骨肉。

和济俱不闻,曷所禳颠覆。

谁能为扣天地炉,铸此伤生其可乎。

形式: 古风

蜘蛛谕

春蚕吐出丝,济世功不绝。

蜘蛛吐出丝,飞虫成聚血。

蚕丝何专利,尔丝何专孽。

映日张网罗,遮天亦何别。

傥居要地门,害物可堪说。

网成虽福己,网败还祸尔。

小人与君子,利害一如此。

形式: 古风

西施

吴王从骄佚,天产西施出。

岂徒伐一人,所希救群物。

良由上天意,恶盈戒奢侈。

不独破吴国,不独生越水。

在周名褒姒,在纣名妲己。

变化本多涂,生杀亦如此。

君王政不修,立地生西子。

形式: 古风

咏萤

的的黄金色,□□白玉辉。

既能明自照,何用暗中飞。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