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公经年不入城市余他出而公见访遂不遇归成一诗呈圆公

山僧不出户,门掩如深山。

径草断人踪,邻鸥与往还。

我昔叩禅室,仓琅启双环。

杳冥丧物我,静对一解颜。

竟坐了无言,枝禽语绵蛮。

师昨入尘市,寻我梧栝间。

我逐野云出,草堂终日閒。

悠然两不见,柴扉各忘关。

息鞅悟多累,浮生空复殷。

寥寥废詶对,阶卉坠纷纶。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与诗人彭孙贻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心灵交流。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士生活与世俗世界的对比,以及心灵深处的静谧与觉醒。

首句“山僧不出户,门掩如深山”,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山中高僧闭门修行的形象,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接着,“径草断人踪,邻鸥与往还”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与世隔绝之感,邻近的鸥鸟成为了唯一的伴侣,象征着高僧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我昔叩禅室,仓琅启双环”描绘了诗人曾拜访高僧的情景,通过“仓琅启双环”的细节,不仅展示了禅室的庄严,也暗示了心灵的开启与对话。接下来的“杳冥丧物我,静对一解颜”则表达了在静默中超越自我与外界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解脱与平静。

“竟坐了无言,枝禽语绵蛮”描述了高僧与诗人在静默中相对,虽无言语却心意相通,枝头的鸟儿似乎也在诉说着某种情感。这不仅是对高僧智慧与修为的赞美,也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

“师昨入尘市,寻我梧栝间”转折至高僧外出,寻找诗人的场景,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与心灵的连接。而“我逐野云出,草堂终日閒”则表明诗人随性而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草堂的闲适与内心的宁静相得益彰。

最后,“悠然两不见,柴扉各忘关”表达了两人虽身处不同之处,但心神相通,仿佛彼此之间不存在任何隔阂。这种超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诗人心灵深处的感悟与追求。

“息鞅悟多累,浮生空复殷”则是诗人对人生短暂与世事繁杂的感慨,通过与高僧的交流,领悟到放下执着与累赘,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寥寥废詶对,阶卉坠纷纶”以自然景象收尾,阶前的花卉随风飘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同时也寓意着诗人与高僧之间对话的结束,但那份心灵的共鸣与感悟,如同阶前的花朵,永远留在了彼此的记忆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高僧与诗人之间交往的描绘,展现了超脱世俗、心灵相通的美好境界,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3517)

彭孙贻(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末清初学者,彭孙遹从兄,南明隆武朝太常寺卿彭观民之子。

  • 称谓:管葛山人
  • 字:仲谋/羿仁
  • 号:茗斋
  • 籍贯:浙江海盐武原镇(今浙江海盐市)人
  • 生卒年:1615~1673年

相关古诗词

圆师访余不遇因和余韵见赠再用前韵

出郭寻禅者,联吟赓寒山。

如风发万籁,风止籁亦还。

清响动春潮,激石相回环。

对此离世踪,静我物外颜。

伐筱护笋稚,出生施鱼蛮。

一空有为迹,沉冥水石间。

机锋忽迸触,水流云自閒。

更唱再三和,林幽鸟关关。

玄言谁见赏,惟有刘与殷。

临渊坐忘筌,兹意问垂纶。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宿谭仙岭下村舍

崎岖陟高岑,凌险出微霁。

愧乏济胜资,策杖犹屡憩。

屯云赴众壑,遥山落海裔。

雨积泉益驶,溪穷深则厉。

劳生悟多役,远眺观无际。

来畛既云疲,归术复焉诣。

近舟林已昏,乞宿酒堪贳。

茅茨夹岩扉,萝薜互亏蔽。

束薪以为藉,卧起杂凫彘。

山寒入布被,清梦溢眉眦。

烟霄倘可期,丹砂更何瘗。

形式: 古风 押[霁]韵

智相闭关巢庵因为题卷

衲公怀遁迹,不踏云门寺。

千篇和寒山,元属无文字。

爱此海山幽,携瓢偶焉至。

掩关梧竹间,苍翠满庭坠。

塔院风寥寥,铃语警群寐。

笑指林月升,欲言忘所自。

门开落花积,已没坐禅地。

非关断往还,谁欤知此意。

清溪与流云,去住总不二。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中秋日社集拟古限韵

良宵集佳朋,相对意孤迥。

开轩坐流月,琴樽疏亦整。

天高万象肃,秋至群木冷。

何以畅幽情,咏歌惜馀景。

饭牛老宁戚,扪虱贫王猛。

嗟彼云雨资,置此无人境。

朱凤日萎蕤,青松冠岩岭。

逝将寻隐沦,烟霄遥引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