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宝塔

塔本无缝,真如不动。说此经处,涌出虚空。

释迦多宝,听说如梦。东西无二,见见不同。

无刹不收,无色不融。层层落落,光影重重。

恒河沙劫,尽入其中。三世诸佛,一法身通。

针劄不入,寿量无穷。目连舍利,常隐于中。

阿育王像,妙色金容。天龙八部,万亿灵通。

擎山持杵,遍满虚空。护持礼塔,摧灭魔踪。

显正宝塔,八面玲珑。水火不坏,障毗岚风。

众生见者,永脱樊笼。信者施者,功德不空。

无住布施,福德无穷。住相布施,犹滞途中。

诸佛子等,无功之功。成如是塔,标指宗风。

空劫坏时,此塔不镕。劫火洞然,体若虚空。

究竟涅槃,应时体用。逗机应化,无法不同。

皇图永固,舜雨尧风。郡邑宰僚,禄位高崇。

万民快乐,五谷盈丰。狼烟自息,瑞气和浓。

性相平等,含灵体同。世出世间,色不异空。

稽首和南,礼塔事终。乾道四年,戊子季冬。

南泉慈化,肃老遗风。法界有情,一切珍重。

形式: 四言诗

翻译

塔身本无间隙,如同真实不动。在此讲述经文之处,显现无边虚空。
释迦牟尼多宝如梦般传说,东西方并无二致,但观者感受各异。
无刹不包容,无色不融合。层次分明,光影重重叠叠。
历经恒河沙数的劫难,都融入这座塔中。三世诸佛,一体通达。
塔身坚固,寿命无穷。目连舍利隐藏其中,难以穿透。
阿育王的形象,金色光辉。天龙八部,无数灵性围绕。
巨力举山,手持杵,充满虚空。礼拜此塔,驱散恶魔。
显扬正法之塔,八面玲珑,水火不侵,抵挡风雨。
凡人见此塔,永离束缚。信仰者与布施者,功德不虚。
无执着的布施,福报无穷。执着于形式的布施,犹如停滞不前。
诸佛弟子,无须刻意修行。成就此塔,彰显佛法精髓。
在空无一物的长劫中,此塔不毁。劫火炽烈,塔身如虚空一般。
达到最终涅槃,即时显现作用。顺应机缘变化,佛法无二。
皇朝永续,如舜帝之雨、尧帝之风。地方官员,地位崇高。
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战乱平息,祥瑞之气浓厚。
众生平等,生命一体。世间与出世间,色即是空。
向南致敬,礼拜塔事至此结束。乾道四年,戊子季冬。
南泉慈化的遗风,肃穆古老。法界众生,皆应珍视。

注释

无缝:没有缝隙。
不动:静止不动。
涌出:显现。
虚空:无边无际的空间。
如梦:如梦幻泡影。
东西无二:不分东西。
见见不同:观者感受各异。
刹:佛教中的小世界。
色:颜色或物质。
目连舍利:佛教圣物。
阿育王像:印度古代国王的雕像。
妙色金容:金色的美丽容貌。
天龙八部:佛教神话中的神灵。
摧灭魔踪:驱除恶魔。
显正宝塔:显示正法的宝塔。
性相平等:众生本质上平等。
含灵体同:所有生命都是同一本质。
色不异空:物质与空性并无差别。
稽首:佛教敬礼。
乾道四年:宋朝乾道年间。
戊子季冬:干支纪年法,冬季的末尾。
南泉慈化:南泉普愿禅师的慈悲教化。
肃老遗风:南泉普愿禅师留下的严谨风气。
法界有情:法界中的所有生命。
一切珍重:珍视所有。

鉴赏

收录诗词(1078)

释印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一一五~一一六九),俗姓余。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 号:普庵
  • 籍贯:袁州宜春(今属江西)

相关古诗词

赞三十六祖颂(其二十九)

直截猛利,立雪断臂。千古万古,丈夫意气。

形式: 偈颂

赞护教(其六)梵王

卓立奇功,回光识性。宇宙恢彰,一身清净。

形式: 四言诗 押[敬]韵

赞护教(其三)南岳靖王

以南权正,无心应物。威德标宗,不可轻忽。

形式: 四言诗

赞护教(其二)二王

仰山显迹,契会宗师。一法性身,利物宏慈。

形式: 四言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