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愤

积弊和戎久已知,不图大木竟难支。

昆仑漫忆三通鼓,淝水难同一局棋。

今古无穷终是幻,死生有尽亦何悲。

夷齐去后无知己,欲上西山继采薇。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感愤》由明代诗人张家玉所作,通过深沉的感慨,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联“积弊和戎久已知,不图大木竟难支”开篇即揭示了历史上的积弊与和戎政策的长期存在,但未曾料到的是,即使如大树般的支撑力量也难以抵挡历史的洪流。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历史的变革比作不可阻挡的洪流,形象地描绘出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性。

颔联“昆仑漫忆三通鼓,淝水难同一局棋”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昆仑山的传说中,三通鼓象征着和平与希望,而淝水之战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诗人在这里将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历史事件并置,表达了对历史中和平与战争、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同时,“漫忆”与“难同”形成对比,强调了历史进程中的无奈与遗憾。

颈联“今古无穷终是幻,死生有尽亦何悲”则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了时间与生命的本质。诗人认为,无论是古今还是生死,都只是宇宙间短暂的幻象,因此不应过分悲伤。这种超脱于生死之上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洞察。

尾联“夷齐去后无知己,欲上西山继采薇”引用了伯夷、叔齐两位古代隐士的故事,他们因不满周武王伐纣而隐居,最终选择了自食其力,象征着高尚的节操与独立的人格。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在现代社会中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只能像古代的隐士一样,独自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同时,“欲上西山继采薇”也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够像古代隐士那样,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归宿。

综上所述,《感愤》一诗通过对历史、生命、友情等多重主题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184)

张家玉(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榕溪晓发

风送牙樯复溯流,此身漂泊一虚舟。

虽无诸葛平蛮策,且作宗生破浪游。

死去不妨蝇作客,生还何必爵封侯。

年来怒发冲如戟,愤处犹堪刺虏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忆昔燕畿之变

首逆何人卖国先,遂令滋祸竟绵延。

内廷已失金吾守,外地宁誇铁瓮坚。

万井桑麻铺战垒,千家城郭静炊烟。

谁怜去国孤臣远,禾黍兴悲几涕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宿田家早起

咿喔鸡声促曙光,劳劳人起戒行装。

乱离几厌兵戎苦,迢递徒悲道路长。

半榻云窝犹未暖,一宵萍水又他乡。

何时得似王摩诘,睡听啼莺懒下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哭杨邦达

昨夜西风折义旗,今朝邦达竟何之。

丰标无复张文远,酣战谁方许虎痴。

忠魄想应随烈帝,英魂犹自绕王师。

睢阳誓志终为厉,愿壮山河殄裔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