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感愤》由明代诗人张家玉所作,通过深沉的感慨,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联“积弊和戎久已知,不图大木竟难支”开篇即揭示了历史上的积弊与和戎政策的长期存在,但未曾料到的是,即使如大树般的支撑力量也难以抵挡历史的洪流。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历史的变革比作不可阻挡的洪流,形象地描绘出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性。
颔联“昆仑漫忆三通鼓,淝水难同一局棋”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昆仑山的传说中,三通鼓象征着和平与希望,而淝水之战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诗人在这里将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历史事件并置,表达了对历史中和平与战争、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同时,“漫忆”与“难同”形成对比,强调了历史进程中的无奈与遗憾。
颈联“今古无穷终是幻,死生有尽亦何悲”则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了时间与生命的本质。诗人认为,无论是古今还是生死,都只是宇宙间短暂的幻象,因此不应过分悲伤。这种超脱于生死之上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洞察。
尾联“夷齐去后无知己,欲上西山继采薇”引用了伯夷、叔齐两位古代隐士的故事,他们因不满周武王伐纣而隐居,最终选择了自食其力,象征着高尚的节操与独立的人格。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在现代社会中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只能像古代的隐士一样,独自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同时,“欲上西山继采薇”也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够像古代隐士那样,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归宿。
综上所述,《感愤》一诗通过对历史、生命、友情等多重主题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