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过去所受儒家教育和个人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自我反省与感慨。诗中的语言质朴而情深,通过一系列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苦恼。
"偶著儒冠敢陋今"表明诗人对于自己过去所追求的儒家理想现在已经有些许陋习,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度。"自怜多负少时心"则是对过去理想主义倾向的一种自我同情,感到年轻时的热血和承诺如今未能完全实现。
"轾轩已任人前后"指的是社会地位和名望已经由他人所决定,而诗人自己对于这些世俗成就似乎并不在意。"揭厉安知世浅深"则透露出诗人对世事的看法,似乎认为世上的是非得失并不是那么重要。
"挟策有思悲慷慨"中,“挟策”指的是手持竹简或书卷,这里象征着诗人的思考和忧虑。"悲慷慨"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沉重与不快。
"负薪无力病侵淫"此句通过“负薪”这一古代贫困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目前状况的无奈和不满。"病侵淫"则可能指的是身体或精神上的疾病,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无力的感受。
最后两句"愧君绿绮虚投赠,更觉贫家报乏金"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君”)的馈赠感到羞愧,因为这些礼物并没有真正解决诗人的困境,反而让他更加意识到自己家庭的贫困和无法回报的窘况。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王安石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剖析,他通过对过去与现实、理想与现状之间差距的描绘,展现了个人对于社会、政治以及人生价值观的一种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