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永乐殷尧藩明府

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亦如君。

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

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

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下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古老的县城在秋色中显得荒凉,当年陶渊明也像你一样。
头戴漉酒的头巾,面对着盛开的黄菊,一手托腮仰望白云。
百里之地怎能容纳骏马驰骋,你终究会离开凡尘,与鸡群不同。
思念你并不因书信稀少而遗憾,美好的诗句常常从朝廷传来。

注释

古县:古代的县城。
萧条:荒凉、冷清。
昔年:过去。
陶令:指陶渊明,他曾任彭泽县令。
亦如君:也像现在的你。
漉酒:过滤酒液。
黄菊:黄色的菊花。
手板:古人读书写字时的手垫。
支颐:托腮。
百里:形容地域广阔。
骥足:骏马。
九霄:天空极高之处,比喻高位或仙境。
别:离开。
鸡群:比喻世俗之人。
相思:深深的思念。
书来少:书信往来稀少。
佳句:优美的诗句。
阙下:古代皇宫前的阙门,借指朝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景色与怀旧之情的画面。"古县萧条秋景晚",开篇即刻画出一个寂寥、萧瑟的古县秋日场景,给人以时间静止和空间凋敝的感觉。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接下来的"昔年陶令亦如君",诗人通过提及历史上的陶侃(陶渊明),表达了自己与这位古代高士相同的情怀。陶渊明因其清高脱俗、不慕浮华而著称,这里借指诗人的隐逸情操。

"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一句,则是对陶渊明生活方式的模仿。头戴草编的头巾,饮酒于黄菊之下,手执简板,仰望白云,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然、超脱尘世的心境。

然而,"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又表达了一种孤傲不羁的情怀。即便是才高八斗,也难以在俗世中找到立足之地,这里的"百里"和"九霄"象征着广阔的空间,却也只能是诗人精神的寄托。

最后,"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下闻"一句,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忆念。尽管书信来往不频繁,但在寂寞的古县之中,却能听到许多美好的诗句,这些都来自远方朋友的传递。这既是对友情的珍视,也是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和历史人物的引入,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和文化艺术的深切怀念。

收录诗词(134)

雍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工于词赋。有《唐志集》五卷,今传

  • 字:国钧
  • 籍贯:成都
  • 生卒年:约789~873以前

相关古诗词

寒食夜池上对月怀友

人间多别离,处处是相思。

海内无烟夜,天涯有月时。

跳鱼翻荇叶,惊鹊出花枝。

亲友皆千里,三更独绕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晴诗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塞上宿野寺

塞上蕃僧老,天寒疾上关。

远烟平似水,高树暗如山。

去马朝常急,行人夜始闲。

更深听刁斗,时到磬声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蜀路倦行因有所感

乱峰碎石金牛路,过客应骑铁马行。

白日欲斜催后乘,青云何处问前程?

飞蝇一一皆先去,度鸟双双亦远鸣。

蹇步不唯伤旅思,此中兼见宦途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