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沈与求在《次韵郑维心腊月十六日有作》中的第一首作品。沈与求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危难和边疆动荡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首句“国难更频岁”,点明了国家连年遭受困难,暗示了战争或政治动荡的频繁发生。接着,“边尘动四溟”描绘了边疆局势的紧张,四海之内皆有战事的景象,形象地展示了边疆的不安定。
“豺狼饱吞噬,天地失清宁”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敌人比作贪婪的豺狼,它们不断地吞噬着国家的安宁,使得天地间失去了宁静。这种比喻生动地展现了敌人的凶残和国家面临的危机。
“黄屋无安所,霜笳不忍听”则进一步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担忧。黄屋在这里象征着皇权,但无法找到安定之所,暗示了朝廷的动荡和无力。霜笳,即寒冷的号角声,诗人不忍听闻,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悲痛和无奈。
最后,“使臣归路阻,恸绝鬓星星”两句,描述了使臣回国之路受阻,内心的痛苦达到了极点,以至于两鬓斑白。这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不幸遭遇,也象征着国家整体的衰败和困境。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深刻揭示了国家危难时人民的苦难和诗人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