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再次访问佛寺的体验与感受。首联“六载重来释氏家,一瓯新啜赵州茶”中,“六载”表明诗人离上次造访已过去六年之久,而“释氏家”则点明了地点是佛教寺庙。“一瓯新啜赵州茶”则描述了诗人品尝新泡的赵州茶,赵州茶在古代享有盛名,此处借以表达对寺庙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法的敬仰。
颔联“杏花风后春何冷,柏子庭前日未斜”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寒意的氛围。杏花随风飘落,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但“冷”字又暗示了季节的变换或是诗人内心的一种微妙感受。而“柏子庭前日未斜”则描绘了庭院中柏树环绕,阳光尚未偏斜的画面,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颈联“拄杖赖能无潦倒,阙文烦为补《楞伽》”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使用“拄杖”这一形象,既体现了年老或身体不便的状态,也象征着在修行路上的扶持与依靠。而“阙文”则是指缺失的文字,诗人希望有人能帮助他补充《楞伽经》中的缺失部分,显示出他对佛法深入研究的渴望。
尾联“要听说法频来往,且喜平桥路不赊”则表达了诗人频繁往返于寺庙之间的目的,即为了听闻佛法。同时,“平桥路不赊”则寓意着通往智慧的道路虽有起伏,但并不遥远,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坚定信念和对修行之路的乐观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智慧追求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