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司马悔桥

道书司马悔,福地在天台。

兹山秀盘古,亿载青崔嵬。

如何越中志,纪载殊未该。

浪云唐子微,曾过兹桥来。

奉诏悔轻出,欲勒俗驾回。

至今名字存,修梁架岩隈。

图谍已太戾,土俗尤疏哉。

以悔明兹桥,大字标板牌。

流传愈讹舛,云笈君试开。

形式: 古风

翻译

司马道书深感懊悔,福地在天台山。
这座山秀美如盘古开天辟地,亿万年青翠巍峨。
然而关于越中的记载,对此山的描述并不全面。
唐代诗人唐子微,他曾走过这座桥。
他因接到圣旨而后悔轻易出行,想驾车返回世俗之地。
直到今日,他的名字和这座桥依然留存,桥梁横跨岩谷间。
但地图和传说过于夸张,当地风俗尤为简朴。
以此悔悟,他在桥上刻下大字,立了木牌。
随着时间流逝,流传的故事愈发离奇,你打开《云笈》一探究竟吧。

注释

道书:道教书籍。
福地:道教中的吉祥之地。
天台:天台山,中国名山。
亿载:亿万年。
唐子微:唐代诗人。
勒:刻写。
岩隈:岩石的角落。
图谍:地图或记载。
太戾:过分夸饰。
云笈:道教典籍,这里指古代文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司马悔桥”的古桥,诗中充满了对历史的回顾和文化遗产的珍视。开篇便提到“道书司马悔,福地在天台”,通过文献记载了解到司马悔桥位于天台山下的福地,这里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的寓意。

接着,“兹山秀盘古,亿载青崔嵬”两句诗中,以“兹山”指代天台山,形容其古老而巍峨。这里的“亿载”表达了时间的悠久,而“青崔嵬”则形象地描绘出山石的颜色和轮廓,给人以永恒不变的感觉。

在诗的后半部分,“如何越中志,纪载殊未该”表达了诗人对于司马悔桥历史意义的好奇和探究,同时也反映出了史料记载的不足。随后的“浪云唐子微,曾过兹桥来”则是对古代名士唐子微曾经走过这座桥的一种想象,这里通过桥与人的交汇,增添了诗的历史厚重感。

“奉诏悔轻出,欲勒俗驾回”两句暗示着司马悔桥可能与某些朝令或官方活动有关联,而“至今名字存,修梁架岩隈”则说明尽管时间流逝,但这座桥的名称和其存在的痕迹依然被后人所记住并加以维护。

诗歌最后,“图谍已太戾,土俗尤疏哉”表达了对于地方传说与民间习俗了解不足的感慨,而“以悔明兹桥,大字标板牌”则是对司马悔桥文化价值的一种肯定和宣扬。

整首诗通过对司马悔桥的描述,展示了一种历史的连续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地方历史与民俗的关注和尊重。

收录诗词(162)

无名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石鱼

诸公讨未决。朝忌其事夕失功,讵可因循守常法。

人心感处是天心,至诚解使金石裂。

形势不宜久冷落,鼓作须及人情热。

每忧奸雄东风尘,它日未易倾巢穴。

人才政事所急者,此间伊吕何常乏。

况如耿贾郭李辈,马后牛前谁识别。

黄芽摇寒鴥不飞,鬼洞蛮虚新过雪。

行矣强饭莫饮酒,偷闲读书备施设。

一官皆可行其义,勿学庸人苟岁月。

蹄涔之水无鲲鲸,鸳凤宁肯争鸡楬。

吾皇驻跸浙江西,努力朝宗致忠烈。

星驰电走见相。

形式: 古风

题驿壁

记得离家日,尊亲嘱咐言。

逢桥须下马,过渡莫争船。

雨宿宜防夜,鸡鸣更相天。

若能依此语,行路免迍邅。

形式: 五言律诗

题贵池驿壁

昨日雨,今朝晴。前月小,后月大。

君欲问百年,百年如此过。孰为辱,孰为荣。

何者福,何者祸。山中多白云,莫教脚一蹉。

形式: 古风

题蜕龙洞(其一)白茆洞

西南十里岭之巅,灵冢岿然洞隐仙。

门辟神扃低视井,柱生一窍仰瞻天。

瓮中春酒今朝酿,洞内仙宾昔日贤。

路阻山高难可到,茆君职守几千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