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调潘十

伏尽热随尽,古语常有凭。

淮南岁苦旱,秋暑郁方蒸。

老火炽而燄,弱金融未凝。

火云大江沸,烈日群山赪。

平生白羽扇,挥拂何功能。

蓬头卧永昼,起冠汗沾缨。

柯山屡空子,贫病复相仍。

衡茅未可诣,作诗问寝兴。

形式: 古风

翻译

酷暑过去后炎热随之消退,古人的智慧常常得到验证。
淮南地区年年干旱严重,秋天的暑气仍然闷热蒸腾。
烈火炽热,熔炉般的火焰还未冷却。
大火云弥漫,大江像是沸腾,烈日晒得群山通红。
我一生手持白羽扇,却无法驱散这无尽的热浪。
蓬乱的头发下,我整日躺卧,起身时汗水湿透了帽缨。
柯山多次歉收,子民贫困疾病缠身,接连不断。
如今连简陋的茅屋都无法前往,只能借诗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心情。

注释

伏尽:酷暑过去。
凭:验证。
淮南:地名,指淮南地区。
苦旱:严重干旱。
炽而燄:炽热且火焰旺盛。
弱金融:比喻熔炉。
火云:形容火红的云彩。
赪:红色。
白羽扇:古代的扇子,以白羽制成。
功能:作用,功效。
蓬头:形容头发散乱。
卧永昼:整天躺着。
柯山:可能指某座山。
屡空:连续歉收。
仍:接连不断。
衡茅:简陋的茅屋。
问寝兴: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心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炎热夏日的景象,诗人通过对酷暑天气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的烦躁与无奈。开篇“伏尽热随尽,古语常有凭”即设定了整体氛围,伏热是指盛夏时节的高温,而“古语常有凭”则是在说这种酷热天气在传统文化中有所记载,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接下来的“淮南岁苦旱,秋暑郁方蒸”具体描写了夏日的炎热,淮南一带历来以湿热著称,而“秋暑郁方蒸”则强调了这种热气是如何地从大地中蒸发出来,与周遭环境形成一种相互作用。

“老火炽而燄,弱金融未凝”此处的“老火”形象生动,表达了烈日下的炙热感,而“弱金融未凝”则是说即便是水也不够凉快,以至于不能有效缓解这种酷暑。

“火云大江沸,烈日群山赪”通过对比,将炎热的天气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里的“火云”、“大江沸”和“烈日”、“群山赪”都是极力渲染夏日炙热的笔触。

至于“平生白羽扇,挥拂何功能”则是诗人在极度炎热中感慨,连平时里使用的白羽扇都显得无能为力,无法带来丝毫凉意。

“蓬头卧永昼,起冠汗沾缨”表达了诗人因酷暑而懒散的情态,甚至不愿意动弹,连头发和衣物都被汗水浸湿。

接下来的“柯山屡空子,贫病复相仍”则是对个人处境的叹息,或许是在说自己身处困顿,健康状况也不佳,与酷暑共同折磨着诗人。

末了的“衡茅未可诣,作诗问寝兴”显示出诗人的无奈与求助之情,通过写诗来询问自己的精神状态是否还能保持清醒。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夏日炎热气候的生动描绘,以及个人在此环境中的感受和反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自我处境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出都门泊镇外失饮食节中夕暴下用气术消息之即瘉

畏途戒十一,饮食玩死地。

防患迷轻重,达者笑不智。

古人慎寝食,爱生良有待。

从来天下图,不易无名指。

甘飧冒物禁,中夕得颠沛。

坐令妻孥忧,惫腹委如带。

赖知仙圣术,杳杳存一气。

船轻晓眠足,扣齿无馀滞。

艰难众所虞,君子谨容易。

永怀青精饭,聊欲屏俗嗜。

形式: 古风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形式: 古风

北原

秋风日夜吹北原,秋芜经霜不复繁。

萦纡一径渐可蹑,步踏落叶披榛菅。

萧萧九月草木变,独有修竹犹禁寒。

青红野实不可辨,晚日照射霜榴殷。

巉巉女几更清瘦,崖壁刻削无云烟。

潦收石出洛水好,静夜侧耳声潺潺。

原西古城有微路,禾黍离离荒野田。

人家岁熟妇子乐,村巷日暖牛羊閒。

登临嗟我幸无事,况有美酒供开颜。

射麋猎兔可卒岁,弃掷万累休嗟叹。

形式: 古风

北堂斋居示秬秸

穷腊贫家絺纻单,可堪过雨夜堂寒。

屏除荤酒神应爽,谈笑诗书乐未閒。

净境眼前无俗物,清都梦到有飞翰。

鸡鸣月落纸窗白,疑是从天风驭还。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