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汉时水占十万顷,官寺民居皆浊河。
岂必九渠亡故道,直缘穿凿用功多。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和谢公定河朔漫成八首》中的第五首。诗中,黄庭坚以汉代为例,描述了当时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特别是对黄河的治理。他指出,汉代时黄河水面广阔,占据了十万顷的土地,河流不仅流经官府寺庙,也包括民居,可见其规模之大。诗人接着提出疑问,是否真的是因为九条水渠失去了原有的河道,还是过度的挖掘和改造导致了这样的局面?通过这个问题,黄庭坚暗示了过度的人为干预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表达了对古代水利工程的深思。整首诗语言简洁,寓意深远,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不详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莱公庙略传耆旧,韩令风流在井疆。
安用鸣鼛增汉垒,不妨罗拜下诸羌。
直令南粤还归帝,谁谓匈奴不敢王。
愿见推财多卜式,未须算赋似桑羊。
栽竹养松人去尽,空闻道士种桃花。
昨来一夜惊风雨,满地残红噪暮蛙。
玉座天开旋北斗,清班鸟散落馀花。
有人难立百官上,不为庙中羔兔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