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春夜》由明代诗人桑贞白所作,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充满诗意的春夜图景。
“更阑独坐断啼鸦”,开篇以“更阑”点明时间已至深夜,夜深人静,连乌鸦的啼叫也已停止,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略带孤寂的氛围。“独坐”二字则直接点出了诗人的孤独形象,他独自一人在夜晚中思考,感受着这份宁静与寂寞。
“起凭阑杆望斗斜”,随着夜色渐深,诗人起身走到栏杆旁,仰望夜空,只见北斗星逐渐偏斜,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夜的深沉。这一动作不仅展现了诗人的闲适姿态,也借由对星空的观察,表达了他对宇宙广阔与时间流转的感慨。
“好句忽成情思洽”,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的思绪如同泉水般涌现,灵感如涌,一句佳句应运而生,情感与思维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状态。这不仅是对诗人创作状态的描述,也是对艺术创作过程中灵感瞬间爆发的生动写照。
“梅花和月上窗纱”,最后两句将画面推向高潮。梅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清雅,与皎洁的月光相映成趣,共同装饰了窗户的纱帘。这一景象既美轮美奂,又富含象征意义,梅花常被视为高洁之士的象征,月光则代表了纯洁与超脱,整幅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综上所述,《春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春夜场景,展现了诗人独处时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