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定法师归蜀法师即红楼院供奉广宣上人兄弟

凤城初日照红楼,禁寺公卿识惠休。

诗引棣华沾一雨,经分贝叶向双流。

孤猿学定前山夕,远雁伤离几地秋。

空性碧云无处所,约公曾许剡溪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京城早晨阳光照耀着红楼,宫廷里的官员们认出了惠休。
诗篇如棣花般被一场雨滋润,佛法如贝叶经在双河中流淌。
孤独的猿猴在傍晚时分专心修行,远方的大雁因离别而感伤无数个秋天。
空灵的心性如同碧云无边无际,你曾答应过我一起游览剡溪。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杨巨源所作,名为《送定法师归蜀》。诗中描绘了凤城初日照耀下的红楼景致,以及对定法师的送别之情。

"凤城初日照红楼,禁寺公卿识惠休。"

开篇两句设置了诗歌的情境,凤城指的是长安(今陕西西安),初日即早晨的阳光,将红楼这一建筑物描绘得温暖而明亮。禁寺则是皇家寺院,公卿识惠休表达了法师在寺中的地位和其修为。

"诗引棣华沾一雨,经分贝叶向双流。"

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将诗歌的意境与佛教典籍相联系。棣华(一种香花)沾染了如雨般的诗意,表明诗人深受其影响;而经分贝叶则是将佛教经文比喻为清澈的双流水,显示了法师对佛学的精通和纯净。

"孤猿学定前山夕,远雁伤离几地秋。"

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来表达对法师归去的不舍之情。孤猿(独自的一只猿)在前山傍晚时分学习定力,显示了法师修行的坚定与孤寂;远雁则是指远处飞过的大雁,其鸣叫声让人联想到秋天离别之悲。

"空性碧云无处所,约公曾许剡溪游。"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和对法师的邀请。空性的碧云象征着超脱尘世的精神状态,而“无处所”则是说这种精神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定位;“约公曾许剡溪游”则是诗人提及过往与法师一同漫步于剡溪的情景,表达了对法师的怀念和邀请其再次共游之意。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以及对佛教文化的借鉴,展现了诗人对定法师归去的不舍与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唐代文人对于佛学和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59)

杨巨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后改名巨济。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 字:景山
  • 籍贯: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
  • 生卒年:789

相关古诗词

送绛州卢使君

应将清净结心期,又共阳和到郡时。

绛老问年须算字,庾公逢月要题诗。

朱栏迢遰因高胜,粉堞清明欲下迟。

他日徵还作霖雨,不须求赛敬亭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殷员外使北蕃

二轩将雨露,万里入烟沙。

和气生中国,薰风属外家。

塞芦随雁影,关柳拂驼花。

努力黄云北,仙曹有雉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送章孝标校书归杭州因寄白舍人

曾过灵隐江边寺,独宿东楼看海门。

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

不妨公事资高卧,无限诗情要细论。

若访郡人徐孺子,应须骑马到沙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送裴中丞出使

一清淮甸假朝纲,金印初迎细柳黄。

辞阙天威和雨露,出关春色避风霜。

龙韬何必陈三略,虎旅由来肃万方。

宣谕生灵真重任,回轩应问石渠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