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禅寺赠僧柏庭

出世无心与世闻,好将踪迹远离群。

别来沧海孤舟月,归去青山半榻云。

顿觉有生皆幻梦,更寻无地避尘氛。

东林莲社诗盟在,相送河桥已夕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他出世以来不关心世间纷扰,喜欢将自己的行踪隐藏在人群之外。
自从分别后,我在茫茫大海中独自面对明月,归途经过青翠山峦,半路上只有云雾作伴。
突然间觉得人生如梦,再也找不到能避开尘世喧嚣的地方。
虽然东林莲社的诗歌结社还在,但在河边桥头送别时,已是黄昏时刻。

注释

出世:指脱离世俗生活,超脱尘世。
无心:不关心,不放在心上。
世闻:世间传闻,世俗之事。
踪迹:行踪,足迹。
远离:离开,避开。
群:人群。
沧海:大海,比喻广阔无垠。
孤舟:独自一人的船只。
月:月亮,象征孤独和寂静。
青山:青翠的山峦,象征自然和宁静。
半榻云:半路上的云雾,形容旅途中的孤独。
顿觉:突然领悟到。
幻梦:虚幻的梦境,比喻人生短暂或虚无。
避尘氛:避开尘世的纷扰。
东林莲社:古代佛教社团,以莲花为象征,代表清净。
诗盟:诗歌结社,文学团体。
河桥:河边的桥,常用于送别地点。
夕曛:傍晚的余晖,暗示送别的时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希武所作的《龟山禅寺赠僧柏庭》。诗人以出世为题,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超脱态度和对禅宗生活的向往。首句“出世无心与世闻”揭示了诗人不求名利,超然物外的心境;“好将踪迹远离群”进一步强调了他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

第二联“别来沧海孤舟月,归去青山半榻云”描绘了诗人想象中的归隐生活,画面孤独而宁静,以“沧海孤舟”和“青山半榻云”象征着远离尘嚣的禅寂生活。第三联“顿觉有生皆幻梦,更寻无地避尘氛”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如梦的深刻体悟,以及对尘世纷扰的厌倦,渴望寻找一片清净之地。

最后一句“东林莲社诗盟在,相送河桥已夕曛”提到东林莲社,暗示诗人与僧人柏庭有着共同的诗歌情缘,他们在夕阳下河桥相送,充满了诗意和禅意的交融。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禅寺生活和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泊和对禅宗精神的追求,具有浓厚的禅意和诗情画意。

收录诗词(1)

黄希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迎神词

真人福地金庭宫,身佩含景苍精龙。

坐朝五岳位显崇,威仪卫从行虚空。

杳眇浊世尘溟濛,神符道契浮丘公。

英爽莹澈表里融,倏忽飞驭凌刚风。

凤凰承翼声雍雍,胎仙舞导游方蓬。

帝闵赤子颠厓中,旱乾水溢■谁恫。

分司百灵前丰窿,琼台琳宇环奇峰,时驾玉辂沧溟东。

迩来烈日势蕴隆,稻田若枯病我农。

字民所觊惟年丰,九关虎守呼莫从。

高真慈念亟感通,天瓢一洒神马騣。

嘉惠千里成天工,灵贶亿载垂无穷。

形式: 古风

念奴娇

乾坤开辟,桂林有、元气自来融结。

石磴盘空行木杪,天柱屹然中立。

窟宅幽深,泉源清远,不是灵神擘。

潜通后洞,张刘万古遗迹。

输我长剑凌虚,六尘尽扫,银海秋波碧。

志气飘飘游物外,惟有清风知得。

唤起白龙,护持飙驭,稽首朝金阙。

山灵欣喜,紫云已在诗壁。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句(其一)

江干食息呼扶老,木末攀缘讶宛童。

形式: 押[东]韵

句(其三)

圆冠思得多于鲫,刻木惟宜少似彪。

形式: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