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其二)再和

夜永厌银烛,移步下堂坳。

秋风昨梦少年,高兴鹄成袍。

世上痴儿睡去,历历江山细数,孤鹘啸危巢。

地静未容去,门掩不妨敲。转巍阑,低画桷,落寒梢。

南楼老子争似,短笛一椽茅。

无色界间长啸,不夜城中高卧,随意弄诗嘲。

洗斝要更酌,为我问佳肴。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水调歌头·其二》再和。这是一首描写夜晚独处情怀的诗句。诗中,作者通过描述夜深人静、银烛摇曳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往昔时光的回忆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夜永厌银烛,移步下堂坳":这两句描绘出一个夜深人静的场景。作者似乎厌倦了长久的夜晚与冷清的灯光,便起身走到庭院中。这里的“厌”字用得恰当,表达了一种淡漠的情感。

"秋风昨梦少年,高兴鹄成袍":秋风是季节的象征,也常被用来引发对往昔的回忆。这两句诗中,作者似乎在追忆过去的光阴,那时的自己充满了激情与活力。

"世上痴儿睡去,历历江山细数,孤鹘啸危巢":诗人以“痴儿”自比,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淡然。夜深人静之际,他独自一人在回顾过往,那些曾经的梦想和希望如今只剩下回忆。孤鹘啸叫,更增添了几分凄清与寂寞。

"地静未容去,门掩不妨敲":这里的地静,是夜晚的宁静,而“未容去”则表明诗人还未准备离开这个安静的空间。门虽已闭,但敲击它并不算过分,这也许是在表达一种渴望交流和沟通的情感。

接下来的几句"转巍阑,低画桷,落寒梢"等,则是对夜晚环境的一种描绘。诗人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将读者带入到一个静谧而又略显冷清的夜景之中。

"南楼老子争似,短笛一椽茅":这里“南楼老子”可能是指诗人自己,或是对某位高僧、高士的一种称呼。短笛一椽茅,则是在描绘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

"无色界间长啸,不夜城中高卧,随意弄诗嘲":这几句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诗人似乎在用“无色界”来比喻自己的心境,而“不夜城中高卧”则是在强调一种对世间纷扰的超然。这一部分内容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得。

最后两句"洗斝要更酌,为我问佳肴",则是诗人在夜深时分,提笔写作之际,对美酒和佳肴的一种渴望。在这寂静的夜晚,他似乎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夜景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超脱的心态。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水调歌头(其二十三)题临江驿和徐意一韵

君莫厌行役,易尔此非难。

人情无已,久阴忧潦霁忧乾。

借得庭轩一榻,忘却征涂炎暑,小驻瀹龙团。

世路任渠险,襟抱五湖宽。叹平生,环辙迹,已苍颜。

梅花雪片万里,奚又絷南冠。

应是江山好处,犹待推排老眼,天未许休官。

莫忆故园竹,日日报平安。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其二)蒲制帅以喜雨韵为寿,和以谢之

两岁是六秩,万里客他州。

一眉新月西挂,又报桂花秋。

想见吴中稚子,已办秫田数顷,更种橘千头。

堪笑新亭酒,空效楚人囚。饭甘粗,衣任恶,屋从湫。

世缘道眼看破,闻早问先畴。

这服清凉散子,多在病坊弗悟,美疢甚时瘳。

膏秣归盘去,无乐亦无忧。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水调歌头(其四)代寿昌州守叔祖

三蜀最佳处,昌是海棠州。

清香燕寝闲暇,人与地风流。

十万人家寿域,六七十翁儿状,眉寿祝公侯。

谁为语廊庙,且许寇恂留。过书云,才几日,纪千秋。

祖孙卮酒相贺,庆事袭箕裘。

自有诗书万卷,安用田园千顷,松菊足优游。

持以寿公者,梅萼伴清修。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水调歌头(其五)丁亥重阳登益昌二郎庙楼

老子世北客,家本住吴头。

登临聊复尔耳,佳节懒为酬。

刚被西风断送,又为黄花牵帅,草创作斯游。

目力眇无际,更上一层楼。对长江,流不尽,古今愁。

凭栏正拟一笑,襟抱怯于秋。

高处令人心悸,放旷舒怀何暇,好趁醒时休。

留取江湖量,归去醉中州。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