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攽所作的《酬黄推官》。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学问、人生以及社会关系的独特见解。
首联“既将鱼目换骊珠,富润囊箱足贾馀”,以“鱼目”与“骊珠”对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与财富的看法。鱼目比喻浅薄无知或低劣的见识,而骊珠则象征着珍贵的知识或高深的学问。通过“换”字,诗人表达了自己愿意用浅薄的知识换取真正的学问,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而非仅仅满足于物质的积累。这里,“囊箱”代表个人的内心世界或知识库,“贾余”则暗示了剩余的财富,强调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颔联“顾我能知天下马,呼儿藏作箧中书”,进一步深化了对学问的追求。诗人自谦地说,他能够识别出真正的学问,如同识得千里马一样,然后吩咐儿子将这些珍贵的书籍收藏起来。这里,“天下马”象征着世间难得的真知灼见或卓越人才,而“箧中书”则是指那些能够增长智慧、提升自我修养的书籍。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知识的珍视和传承的渴望。
颈联“老羞流辈为千诺,狂守初心付两如”,表达了诗人面对社会上各种诱惑和压力时的态度。诗人虽然年老,但不愿随波逐流,而是坚守自己的初心,即使面对外界的千般承诺也不为之动心。这里的“流辈”指的是世俗的风气或同辈人的行为,而“初心”则是指个人的道德准则和理想追求。诗人通过这一联强调了坚持自我、不为外物所动的决心。
尾联“相助飞鸣竟何力,祇宜空手讲玄虚”,则以鸟儿飞翔为喻,探讨了行动与理论的关系。诗人认为,仅仅依靠理论的阐述(“空手讲玄虚”)是无力改变现实的,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实际行动(“相助飞鸣”)。这里,“飞鸣”象征着积极的行动和实践,而“玄虚”则代表了空洞的理论或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一联提醒人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影响和价值。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知识、道德、社会关系以及个人追求的独到见解,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