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丈夫傫然如繫囚,自断犹堪归隐邱。
人间郗超不再得,纵有高隐谁复收?
当时戴公剡中宅,精整乃与官舍侔。
办资百万意奇绝,未用夷蹠穷推求。
咄哉传约隐不果,慎勿轻诋渠非优。
从来酸寒痼山水,焉取名节骄王侯。
士人粗愿衣食足,鬼神靳汝宁相酬。
嘉宾可作吾可隐,买山岂畏讥巢由。
这首诗以郗超为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士人品格的评价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将丈夫比喻为被束缚的囚徒,暗示了现实生活的压抑,而“自断犹堪归隐邱”则表达了对自由隐居生活的渴望。接着,诗人指出像郗超这样才智出众但未能出仕的人已经不再多见,即使有高洁之士,也可能无人赏识。
诗人提到戴公的剡中宅院,精致如同官府,但主人并未过分追求物质,而是以百万资金办置,显示出其独特的心境。诗人批评那些轻易诋毁他人的人,强调真正的隐士并非为了名誉节操而刻意追求,而是出于内心的坚守。
诗中还批评了那些固守酸寒生活、以山水为傲的人,认为他们不应以此来标榜自己的名节,超越士人的基本需求。诗人认为士人应满足于衣食丰足,不必过于追求鬼神的赞誉,而是要自在地过隐居生活,即使面临外界的嘲讽,也能如巢父、许由那样淡然处之。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郗超的故事,探讨了士人的理想人格和隐逸生活的价值,体现了诗人对传统士大夫精神的反思和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不详
孤生微意本难明,气类凋伤更自惊。
沧海相逢君又病,春寒向晚月初倾。
拂衣世网甘除籍,抉目城门敢厌兵?
地下王陈应共笑,空将鬼录数同庚。
龙华三月春风寺,游骑缤纷尽日多。
窣堵百寻标古岸,绛云十里压晴波。
枝头照眼馀寒在,物外牵肠向晚过。
总道绿阴容易换,凭君何处却愁魔?
当时岂意眼中人,逆旅相看老更亲。
苏子终成寄阳羡,荀卿犹自客春申。
溪山原在官宁腐,风雨愁来酒未醇。
他日寻思定何味,祇应馀味是艰辛。
积伤不成哀,放眼阅众死。
短长虽几稀,颇复悟意理。
三十四十间,正似重围里。
被创兼饮血,枕藉动相倚。
脱身老牖下,殆出神鬼使。
疲形堕坚志,冲向驻驰晷。
谬云中有得,寸铁恐难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