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克明为段佥事惟勤乃翁作

孰谓弟无子,兄子为后与子同。

孰谓天有知,三子夭以殇,无后翻在躬。

嗟而克明,为子克子兄克兄。

吴人至今传,为吏公且平。

嗟而克明,葬以一命服,祭以五鼎烹。

有子官度支,出典邦国刑,铁冠白笔纡银青。

过家上冢泣,所生以三尺。

孙嗣宗祊,谓天无知,天竟有知,嗟克明。

形式: 乐府曲辞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边贡为段佥事惟勤的父亲所作的哀悼之作,名为《嗟克明》。诗中通过叙述一个家庭悲剧,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思和对命运不公的感慨。

诗的开篇即揭示了悲剧的核心——兄弟无子,兄子继之,却不幸夭折,留下兄长独自承受丧子之痛。这种命运的转折,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接着,诗人感叹于天道似乎有知,却又让兄长在失去儿子的同时,也失去了继承人,命运的不公在此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嗟而克明,为子克子兄克兄”,这句诗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逝者克明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其子和兄长同样遭遇的同情。克明作为父亲,不仅失去了儿子,还面临着家族传承的危机,这种双重的悲痛令人动容。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述克明去世后的葬礼和祭祀情景,进一步展现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克明被以一品官的礼遇安葬,并以五鼎烹的仪式祭祀,体现了其生前的显赫地位和后人的敬仰之情。然而,最触动人心的是克明去世后,其子官至度支,出任地方官职,掌管国家刑罚,其孙则继承了宗庙的祭祀权,这一系列的描述,既是对克明生前功绩的肯定,也是对家族传承的赞颂。

最后,“孙嗣宗祊,谓天无知,天竟有知,嗟克明”一句,将主题升华,表达了对命运的反思。一方面,人们曾质疑天道的公正,认为克明的遭遇违背了自然法则;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即使在看似无常的命运面前,家族的传承和后人的荣耀依然得以延续,这或许正是对“天有知”的另一种解读。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哀悼与反思的主题,同时也体现了对家族传承和后世荣耀的重视。

收录诗词(1453)

边贡(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家居华泉附近,自号华泉子。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官至太常丞。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后来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称为明代文学“前七子”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市)
  • 生卒年:1476 ~1532

相关古诗词

归人哀为南海张进士作

归人哀,哀不极,双墓累累五羊侧。

亲颜欲见不可得,梦里相看画中忆。

养儿谓言得儿力,昼锦归来扫荆棘。

百金置酒千金庖,散作空山老鸦食。

归人哀,哀不极。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职]韵

接树叹为方举人乃翁作

朝汲水,暮伐土,山人接栗山中圃。

白头翁妪感且伤,那能更待渠实尝。

春风花开秋结果,玉盘跪进黄金颗。

冰鱼冻笋古有之,谁道苍苍不关我。

我圃之树今十围,双亲何在冢累累,山人见之双泪垂。

形式: 乐府曲辞

傅本学二亲挽歌

夫荷戈,妻辟纑,渡江北来戍京都。

京都主将多锦腴,夕幕朝衙驰复驱。

恨不为君西击胡,四十二载空良图。

大儿官至执金吾,小儿廷评冤狱无。

诸孙亭亭俱丈夫,兴来一饮酒百觚。

长歌激烈声呜呜,源溪冬寒水不枯。

笑将白发归黄垆,翁生有闻翁不孤。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虞]韵

席上赠子立内兄

碧柳毵毵黄鸟过,城隅早芳媚云波。

登高宛恋乡思多,玉壶倒尽难成酡。

欲留不留将奈何,韶华荏苒空蹉跎。

携手东陌上,烟光忽已夕。

眼前相对不尽欢,别后封书复何益。

君不见凤雏短翮栖高桐,骥子草伏山岳空。

看君不合在岩穴,上苑年年春杏红。

春杏红,点春衣。

明年此日应相见,千里家园亦暂归。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