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六首(其一)

溪云冥冥溪雨急,长空倒垂溪水立。

凌乱春潮万壑摇,低迷暮霭千林湿。

余生雅有沧洲适,曾拥孤蓬听萧瑟。

梦断红尘二十年,江湖独往兴依然。

偶拈秃笔扫东绢,便觉吴淞落并剪。

金君家住云水乡,朝烟暮雨对林堂。

若为老去厌真迹,翻爱狂夫洒狂墨。

就中妙解谁应识,万里云烟开素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徵明所作的《题画六首》之一,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

首句“溪云冥冥溪雨急”,描绘了溪边云雾缭绕、雨水急下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接着“长空倒垂溪水立”,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天空倒映在溪水中,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展现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

“凌乱春潮万壑摇”一句,通过“凌乱”二字,生动地表现了春潮涌动、山壑动荡的动态美。而“低迷暮霭千林湿”则以“低迷”和“湿”描绘出傍晚时分,雾气弥漫、林木湿润的静谧景象,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接下来,“余生雅有沧洲适,曾拥孤蓬听萧瑟”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喜爱。他曾在孤独的舟中,倾听风声、雨声,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这种经历使他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梦断红尘二十年,江湖独往兴依然”则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感慨,以及对自由自在、远离尘嚣生活的向往。尽管经历了二十年的红尘生活,但他的内心仍然保持着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渴望在江湖间自由行走。

最后,“偶拈秃笔扫东绢,便觉吴淞落并剪”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偶然拿起枯笔,在东绢上随意挥洒,却仿佛能感受到吴淞江水的流动,表现出他对艺术创作的敏锐直觉和超凡想象力。

“金君家住云水乡,朝烟暮雨对林堂”则通过描述一位居住在云水之乡的金君,每天面对朝霞暮雨,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场景,进一步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若为老去厌真迹,翻爱狂夫洒狂墨”表达了诗人对艺术追求的态度,即使年老,也不满足于传统的技法,反而更欣赏那些充满激情、自由奔放的艺术作品。

“就中妙解谁应识,万里云烟开素壁”则是对艺术创作中深奥理解的探讨,只有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如同在遥远的云烟之中,打开了一面洁白的墙壁,展现出无限的想象空间。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对艺术创作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文徵明对自然美的热爱、对艺术追求的执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题画六首(其二)

紫璚翠琰开苍壁,下有苍松几千尺。

浓阴羃历森昼寒,虬枝拂空根束石。

石连灌莽榛欲绝,路绕松根更斜出。

仙源近远不可穷,却有幽人在山泽。

山泽幽人坐倚松,仰看出没山云空。

眼中溶溶霏暮霭,耳畔谡谡鸣天风。

崩崖一线削积铁,玉泉百丈飞晴虹。

吴中山水清且远,老我平生素游衍。

偶然点笔写秋峦,恍惚游踪出东绢。

金君有癖与我同,每每神游翰墨中。

赠君此幅应有以,咫尺相看论万里。

形式: 古风

题画六首(其三)

十月山城雾雨收,江南春浅类清秋。

窗前觅得新成句,木叶萧萧杂水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题画六首(其四)

看山何必待春晴,雨里看山分外明。

持盖冲烟觅诗去,不知身在画中行。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题画六首(其五)

长松摇日影亭亭,无限江头倚杖情。

鸿雁欲来天拍水,白云收尽暮山横。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