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忆过巴陵岁,无人问去留。
中宵满湖月,独自在僧楼。
渔父真闲唱,灵均是谩愁。
今来欲长往,谁借木兰舟。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自在悠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开头“忆过巴陵岁,无人问去留”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在巴陵居住时光的回忆,那时候似乎无忧无虑,没有人关心他是否留下或离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境,可能是寂寞或独立。
“中宵满湖月,独自在僧楼”则描绘了一幅夜景图。诗人在深夜时分,独自一人坐在僧楼之上,欣赏着湖面上的明月。这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
“渔父真闲唱,灵均是谩愁”中,“渔父”指的是渔民,而“真闲唱”则表达了一种自然而然、不加修饰的歌唱。这种歌唱可能来自诗人内心深处的感受,也许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灵均是谩愁”则透露出诗人的某种忧愁,这些忧愁或许是诗人对于现实无法如愿以偿所致。
最后,“今来欲长往,谁借木兰舟”表达了诗人想要继续前行,可能是要离开目前的居住地,但是“谁借木兰舟”则显示出一种无奈和困惑,似乎在寻找能够帮助自己继续旅程的工具或途径。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诗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自由的心境。同时,它也流露出诗人对于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某种忧愁和无奈。
不详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名山知不远,长忆寺门松。
昨晚登楼见,前年过夏峰。
雨馀云脚树,风外日西钟。
莫更来东岸,红尘没马踪。
浸野淫空澹荡和,十年邻住听渔歌。
城临远棹浮烟泊,寺近闲人泛月过。
岸引绿芜春雨细,汀连斑竹晚风多。
可怜千古怀沙处,还有鱼龙弄白波。
何处同嵇懒,吾徒道异诸。
本无文字学,何有往来书。
岳寺逍遥梦,侯门勉强居。
相知在玄契,莫讶八行疏。
风雨如尧代,何心欲退藏。
诸侯行教化,下国自耕桑。
道挫时机尽,禅留话路长。
前溪久不过,忽觉早禾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