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何员外

谁能守清躅,谁能嗣世儒。

吾见何君饶,为人有是夫。

黜官二十年,未曾暂崎岖。

终不病贫贱,寥寥无所拘。

忽然逢知己,数月领官符。

犹是尚书郎,收赋来江湖。

人皆悉苍生,随意极所须。

比盗无兵甲,似偷又不如。

公能独宽大,使之力自输。

吾欲探时谣,为公伏奏书。

但恐抵忌讳,未知肯听无。

不然且相送,醉欢于坐隅。

形式: 古风

翻译

谁能保持清廉的足迹,谁又能继承儒学世家?
我见到何君饶这个人,他确实有这样的品质。
被罢免官职二十年,却从不因此感到困顿曲折。
他从不因贫穷卑微而苦恼,生活得自由而不受束缚。
突然遇到赏识他的知己,几个月内就重新担任了官职。
虽然是尚书郎,却亲自来到民间收取赋税。
他深知百姓的疾苦,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
比起盗贼没有暴力,说像小偷也不确切。
只有他能独自宽厚仁慈,让人们自愿缴纳税赋。
我想搜集民间的歌谣,为他写一份奏折呈上。
只怕会触犯禁忌,不知道他是否会听取。
如果不被接纳,我也愿意在一旁为他举杯欢送。

注释

守清躅:保持清廉的行为轨迹。
嗣世儒:继承儒学世家的传统。
何君饶:人名,代指有高尚品德的人。
黜官:被罢免官职。
崎岖: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曲折。
病贫贱:因贫穷而感到痛苦。
寥寥:形容空旷、自由的样子。
无所拘:没有任何束缚。
知己:了解并赏识自己的人。
领官符:指重新获得官职。
尚书郎:古代官职名,此处指重获官位。
收赋:征收赋税。
江湖:这里泛指民间。
悉苍生:深知百姓的生活状况。
随意极所须:尽量满足人们的需要。
比盗无兵甲:与盗贼不同,不使用武力。
似偷又不如:虽似取之于民,实则更为体恤。
独宽大:独自展现出宽容大度。
力自输:人们自愿贡献出力量(纳税)。
探时谣:搜集民间的舆论或歌谣。
伏奏书:秘密地上奏,此处指提出建议。
抵忌讳:触犯禁忌。
听无:是否愿意听从。
相送:陪伴,此处指以酒送别。
醉欢:畅饮欢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的清廉形象和其对待下属宽厚的一面。开篇即问谁能保持清廉,谁能继承儒雅之风,显然是在赞美某位君子。接着,诗人提及自己所见的何君,其为人处事公正无私。

黜官二十年,未曾暂崎岖,这句话表明这位官员在官场二十年,从未有过失,更没有因为贪婪而受到谴责。终不病贫贱,寥寥无所拘,强调了他不以贫穷为耻,不受外界物欲的束缚。

忽然逢知己,数月领官符,犹是尚书郎,收赋来江湖,这段描述了诗人与这位清廉之士相识,并在短时间内受到任命,担任重要职务。收赋来江湖则表明他工作的成果和能力得到了认可。

接下来的“人皆悉苍生,随意极所须”一句,意味着人们都知道他的善行,他的作为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支持。而“比盗无兵甲,似偷又不如”则形象地表达了这位官员并非像小偷一样藏匿自己的清廉,而是光明磊落,不需任何伪装。

最后,“公能独宽大,吾欲探时谣,为公伏奏书。但恐抵忌讳,未知肯听无。”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官员的敬佩之情,并有愿意为他传播美德、上书荐举之意,但又担心可能会触犯某些禁忌,不被接受。

全诗通过对比和反衬,塑造了一位理想中的清廉官员形象,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自身的高尚情操和愿望。

收录诗词(100)

元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文学家。聱叟。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 字:次山
  • 号:漫叟
  • 籍贯:河南鲁山
  • 生卒年:719~772年

相关古诗词

系乐府十二首(其十二)下客谣

下客无黄金,岂思主人怜。

客言胜黄金,主人然不然。

珠玉成彩翠,绮罗如婵娟。

终恐见斯好,有时去君前。

岂知保忠信,长使令德全。

风声与时茂,歌颂万千年。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

系乐府十二首(其七)去乡悲

踌蹰古塞关,悲歌为谁长。

日行见孤老,羸弱相提将。

闻其呼怨声,闻声问其方。

方言无患苦,岂弃父母乡。

非不见其心,仁惠诚所望。

念之何可说,独立为悽伤。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阳]韵

系乐府十二首(其十一)古遗叹

古昔有遗叹,所叹何所为。

有国遗贤臣,万事为冤悲。

所遗非遗望,所遗非可遗。

所遗非遗用,所遗在遗之。

嗟嗟山海客,全独竟何辞。

心非膏濡类,安得无不遗。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支]韵

系乐府十二首(其九)农臣怨

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

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

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

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吐。

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

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