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乐府十二首(其九)农臣怨

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

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

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

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吐。

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

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麌]韵

翻译

农民有什么怨言,竟然想触动君主的心。
他们不了解自然的意志,只是徒劳地抱怨风雨。
想要谈论草木遭受的灾害,以及昆虫承受的苦难。
在皇宫周围徘徊,却无法表达他们的意图。
有一天在城市中哭泣,泪水流尽后返回田地。
如果歌谣采集者听到了,这些话语应当被采纳。

注释

农臣:指农民。
何所怨:有什么怨言。
乃欲:竟然想。
干人主:触动、影响君主。
不识:不了解。
天地心:自然的规律或意志。
徒然:白白地,没有效果地。
怨风雨:抱怨天气不好。
将论:打算讨论。
草木患:草木遭受的灾害。
欲说:想说。
昆虫苦:昆虫承受的苦难。
巡回:徘徊,转来转去。
宫阙傍:皇宫周围。
其意:他们的意图或心声。
无由吐:没有机会说出。
一朝:有一天。
哭都市:在城市中哭泣。
泪尽:泪水流尽。
归田亩:返回到田地。
谣颂:民间歌谣。
若采之:如果被采集、采纳。
当可取:应当值得被采纳。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结的作品,名为《农臣怨》。诗中通过农民的视角,表达了对天气变化无常带来的自然灾害和生活困苦的无奈与怨愤。

"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

这两句开篇便点出了农民心中的不满和期望,他们希望能够向君主诉说自己的不平,但却无法表达。

"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

这里强调了农民对于自然界力量的无力感,他们不知道天地的意志,只能无奈地责怪不可预测的风雨。

"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大自然中的其他生命体也在遭受痛苦,这些植物和昆虫同样受到恶劣天气的困扰,但它们的声音无法被听见。

"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吐。"

农民在皇宫周围游走,他们心中的不满与期望却无法说出口,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沉重和无奈。

"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

当城市中的人们也遭遇困境时,农民会流下眼泪,最终还是回到自己那片田地上继续生活,这里体现了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与忠诚。

"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希望,诗人希望这些被忽视的声音能够像人们采集美好的传说一样,被重视和接受。

整首诗通过农臣的怨愤,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底层人民对于自然灾害和社会不公的无力感,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更好生活的渴望和期待。

收录诗词(100)

元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文学家。聱叟。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 字:次山
  • 号:漫叟
  • 籍贯:河南鲁山
  • 生卒年:719~772年

相关古诗词

系乐府十二首(其八)寿翁兴

借问多寿翁,何方自修育。

惟云顺所然,忘情学草木。

始知世上术,劳苦化金玉。

不见充所求,空闻肆耽欲。

清和存王母,潜濩无乱黩。

谁正好长生,此言堪佩服。

形式: 乐府曲辞

系乐府十二首(其二)陇上叹

援车登陇坂,穷高遂停驾。

延望戎狄乡,巡回复悲咤。

滋移有情教,草木犹可化。

圣贤礼让风,何不遍西夏。

父子忍猜害,君臣敢欺诈。

所适今若斯,悠悠欲安舍。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祃]韵

系乐府十二首(其六)贫妇词

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

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悽。

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麑。

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

出门望山泽,回头心复迷。

何时见府主,长跪向之啼。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齐]韵

系乐府十二首(其一)思太古

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

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

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

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

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

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