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三)

十二瑞峰前,一火白拈贼。

佛面夜叉心,是何等相识。

烧香供养,使自知非,剪月初无陷虎机。

形式: 偈颂

翻译

在十二座吉祥山峰之前,一把明亮的火焰捕捉了盗贼。
他表面像佛,内心却如夜叉,我们如何能理解这种奇特的相遇。
通过焚烧香火来供奉,让他自我领悟错误,如同剪刀月光下没有设陷阱捕捉猛虎。

注释

瑞峰:吉祥的山峰,象征福气或神圣之地。
一火:一把明亮的火,可能指照明或惩罚之火。
白拈贼:轻易抓住的盗贼,形容抓捕行动迅速。
佛面:比喻表面上的慈悲或和善。
夜叉心:比喻内心凶狠、邪恶。
使自知非:让对方自己明白自己的错误。
剪月初:比喻明亮的月光,也可能指时间或情境。
陷虎机:陷阱或圈套,用来捕捉或陷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绍昙的作品,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奇特的画面。"十二瑞峰前"暗示了诗人身处一个神圣或壮丽的自然景观之中,可能是山峰环绕的禅院。"一火白拈贼"则运用了象征手法,"火"可能代表智慧之光,"白拈贼"暗指狡猾之人,通过这明亮的火光揭露了对方的真实面目。

"佛面夜叉心"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并置,佛面代表慈悲与智慧,而夜叉则常被视为凶恶的鬼怪,这里用来形容对方看似慈悲实则险恶的本质。"是何等相识"表达出诗人对这种复杂关系的困惑和审视。

"烧香供养,使自知非"意味着通过修行和自我反省,让对方明白自己的错误。"剪月初无陷虎机"进一步深化主题,比喻在月光下,诗人如同剪刀般洞察人心,揭示了不为人知的陷阱,但并未直接攻击,而是留有余地。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禅意,通过生动的意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修行的重要性。

收录诗词(891)

释绍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五年,住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元成宗元贞三年卒。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居径《拜呈日本国栗棘庵诸位尊属禅师》。诗,以辑自《语录》《广录》者及其中单编之偈颂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 字:希叟
  • 生卒年:?~一二九七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二)

你面黄,我面黑。是马是驴,各随业力。

蓦劄相牵入草窠,鼻头香臭不争多。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一)

池开古镜奁,山耸青螺髻。

急著眼来看,不得作境会。

觌体全彰解脱门,一踏牢关百杂碎。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六十二)

未见岑大虫,狐胆先惊破。

密室不通风,家私狼藉了。

更说新开乳窦山,无端刻粪作旃檀。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五十七)

三百斤铁枷,数载无人荷。

飏在壁根头,只得冤雠到。

口款分明不可翻,老肩无力也须担。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