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大士赞

过去正法明,现前观自在。

眼观诸音声,耳听众妙色。

二义俱寂灭,谁受此说者。

是说亦寂灭,谁为此说者。

能观及所观,能听洎所听。

返观观听者,是亦无所有。

大哉观世音,快说如是法。

是法不思议,听者亦希有。

我今以一毛,遍量法界空。

作此如幻言,赞是真实要。

形式:

翻译

过去的佛法清晰明白,眼前显现自在景象。
眼睛观察各种声音,耳朵倾听美妙色彩。
声音和色彩都归于寂静,谁能接受这样的教诲?
这教诲本身也归于寂静,又是谁来传授它呢?
能观察能听见的主体,以及被观被听的对象。
反过来审视观者和听者,他们也都空无所有。
伟大的观世音菩萨,快来阐述这样的佛法。
这佛法深奥难测,聆听的人更是稀少。
我如今用一根毫毛,去衡量法界的广大空无。
我以此梦幻般的言辞,赞美这真实的佛法核心。

注释

正法:佛法的正确教导。
观自在:观照万物而自在无碍。
音声:声音。
妙色:美妙的色彩或音乐。
寂灭:达到寂静、无分别的状态。
说者:传授者。
观听者:观察和听取的人。
大哉:赞叹其伟大。
如是:如此,这样。
一毛:极小的事物,比喻微不足道。
法界:佛法涵盖的宇宙范围。
真实要:佛法的核心真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大师释宗杲所作的《观音大士赞》,通过对观世音菩萨的赞美,展现了佛法的深奥与真实。诗中通过“过去正法明,现前观自在”描绘观音菩萨的智慧和自在,随后通过“眼观诸音声,耳听众妙色”表现其洞察世间万象的能力。

诗人强调了“二义俱寂灭,谁受此说者”,意在指出佛法的空性,即一切法无自性,无人能真正接受或理解。接着,“是说亦寂灭,谁为此说者”进一步深化这一主题,表明即使是佛法的阐述,也是超越语言和概念的。

“能观及所观,能听洎所听”揭示了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的相互关系,而“返观观听者,是亦无所有”则揭示出这种关系的虚幻本质,即观者本身也不存在于实相之中。

最后,诗人以“大哉观世音,快说如是法”表达对观音菩萨智慧的敬仰,并强调佛法的不可思议和稀有。他用“我今以一毛,遍量法界空”来比喻佛法广大无边,而“作此如幻言,赞是真实要”则表达了自己以诗歌形式传达佛法真谛的决心。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体现了禅宗对般若智慧的追求和对观音菩萨的崇敬,具有很高的禅修和哲学价值。

收录诗词(425)

释宗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字:昙晦
  • 籍贯: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
  • 生卒年:1089~1163

相关古诗词

许司理请赞

湛不摇处,正好著力。欲识吾真,出阴界入。

一毛端头,师子返掷。赤肉团上,万仞壁立。

冲密湛然知不知,铁牛生得玉猫儿。

形式:

佛灯珣和尚赞

天姿出格萧洒,胸次过人惺惺。

临济顶中髓,杨岐眼里睛。

棒头明杀活,喝下显疏亲。

孤鸾无伴侣,师子不同群。

钟山佛鉴这嫡子,双径山僧之法兄。

形式:

初祖达磨大师赞

来时已没当门齿,去时唯有一只履。

葱岭那边逢宋云,十分彰露丑举止。

形式: 押[纸]韵

吴提刑请赞

这个村和尚,少人能近傍。

黑漆粗竹篦,佛来也一棒。

没秋毫人情,有万千无状。

慈悲时观音菩萨之所不如,瞋恚时阿脩罗王亦难比况。

世上可憎可恶者是这般底阿师,如何,也有人画渠供食。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