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琴僧

古桐斑驳冰纹断,雪色湖丝七缕绊。

凭将指下悟禅机,轻霜拂林秋籁微。

梵语清圆呗音细,吾师传琴即传偈。

身如槁木心如灰,一派清声空里曳。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琴僧的形象与境界,通过古桐、冰纹、雪色、湖丝等自然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诗人以“古桐斑驳冰纹断”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古琴的年代久远和表面的沧桑感,冰纹断裂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痕迹。接着,“雪色湖丝七缕绊”进一步渲染了琴的质感与美感,仿佛是冬日湖面上飘落的雪花与细腻的湖丝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

“凭将指下悟禅机,轻霜拂林秋籁微”两句,巧妙地将音乐与禅学联系起来,暗示琴声能引导听者进入心灵深处,体验到超越世俗的宁静与和谐。轻霜拂林,秋籁微动,不仅描绘了季节的变换,也象征着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梵语清圆呗音细,吾师传琴即传偈”则揭示了琴僧的身份与修行方式,他不仅精通琴艺,更通晓佛法,通过琴声传达教义,使听者在音乐中领悟佛法的真谛。这里的“偈”指的是佛经中的短篇颂词,强调了琴僧通过音乐与佛法的结合,达到心灵与宇宙和谐统一的境界。

最后,“身如槁木心如灰,一派清声空里曳”是对琴僧内在修为的高度概括。身如槁木,形容其身体如同枯木一般,不为外物所动;心如灰,比喻心境平静如灰烬,无欲无求。一派清声在空中轻轻摇曳,既是对琴声美妙的赞美,也是对琴僧超凡脱俗境界的赞颂。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琴僧独特的艺术与精神追求,以及音乐与佛法之间的深刻联系。

收录诗词(1344)

李之世(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余以怪石两枚赠平子五年于兹矣今来过访袖出相示摩弄之馀辄赋短章

长河淘出璚砂粒,纤指螺纹绾细发。

琉璃潋滟珠光明,净滑擘开安榴核。

绀绿铜柈贮碧漪,照胆光丝凛寒骨。

青逼摩尼映法筵,借与刘郎供古佛。

乞来圣水浴云根,散香多在维摩室。

休言超劫出污坭,前身恰是中林物。

五年重饮剩溪水,石共点头私作语。

分明记得旧精魂,前度刘郎从此去。

形式: 古风

戏作调文起兼以自嘲

银蒜押帘镇绣箔,宝篆烟馩罩翠幕。

公子兰房深又深,玉绨半臂犹嫌薄。

屏外酸风刮刮寒,玉围遮煖排香阁。

蜃窗光送日曈曈,梦中犹抱玉玲珑。

美人香额初描黛,何郎粉面半流红。

热情偎得如炽炭,仙袖飘来尚倚风。

中林措大竹方床,梅花帐里伴蟾光。

休云冷落鸳鸯债,省得金钱买药王。

形式: 古风

高台古树行为区茂对昆玉作其树先大夫手植也

此树生来如许久,闻道台成树已有。

树根入土知几深,土面蟠根已半朽。

暗想累台覆土时,根株著土一齐移。

台高不改旧规格,树古年年发新枝。

五马门前一径深,森森台畔表乔林。

为言世远思培植,更筑崇基护绿阴。

形式: 古风

江上观野烧

黑云叆叇天模糊,火龙衔烛照幽衢。

却讶蚩尤喷紫雾,翻疑鲛室弄明珠。

卓起弥天锦步障,撒开大地红氍毹。

螺髻新妆初洗黛,峨眉淡晕亦施朱。

映日扶桑高万丈,红楼十二遥相向。

浮来金海漾荣光,影入银河添新浪。

惊起天鸡五夜啼,银蟾半落玉绳低。

江静老骊眠不稳,露寒惊鹊夜难栖。

带陇连岗同一色,此时目断思乡客。

渔火疑萤望不分,空月如霜照愈白。

沙雁嘹嘹向夜鸣,舟人火里认山城。

残叶原头捲欲尽,湿云洞口烧无声。

孤蓬飘荡无南北,可似游人江上迹。

已将凉燠付浮烟,还悟生身同火宅。

浩劫炎炎烬亦寒,世界应同幻影观。

侵晓推篷试一望,青山依旧郁巑岏。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