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士建中屯田居此君年六十请致仕所居蔽风雨而已

市朝隐非一,躁静理不同。

多君金闺彦,远有山林风。

千钟卧名利,三径入蒿蓬。

似是于陵子,又云张长公。

相望千年外,独得环堵中。

自古用先进,谁当驻飞鸿。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通过对士建中屯田居所的描述,展现了其远离尘嚣、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市朝”与“山林”、“金闺”与“山林”、“名利”与“蒿蓬”进行对比,突出了隐士追求内心宁静、远离世俗喧嚣的理想生活。

“多君金闺彦,远有山林风”,开篇即以“金闺彦”与“山林风”形成对比,前者代表了世俗的繁华与权贵,后者则象征着自然与内心的宁静。通过这一对比,诗人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疏离。

“千钟卧名利,三径入蒿蓬”,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在“千钟”与“名利”的背后,隐士选择“卧”而非“争”,体现了其对物质的淡漠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三径”与“蒿蓬”的对比,则暗示了隐士居住环境的简陋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了隐逸生活的本质在于心灵的自由与自然的亲近。

“似是于陵子,又云张长公”,通过引用历史上的两位隐士——于陵子和张长公,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隐逸主题。这不仅是对前人隐逸生活的致敬,也是对士建中所追求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赞美。

“相望千年外,独得环堵中”,将时间与空间的跨度拉大,强调了隐逸生活的永恒价值和内在的独立性。即使是在遥远的千年之后,这样的生活方式依然能够被理解和欣赏。

“自古用先进,谁当驻飞鸿”,最后两句表达了对真正能理解并实践隐逸生活的人的敬仰。在诗人看来,真正的隐士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退隐,更在于内心深处对自由、宁静和自然的追求与坚守。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与价值,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物质与名利的现象进行了反思。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出城

简服谢车马,逍遥理轻策。

平原草树美,百里见秋色。

稍知人境殊,似与嚣尘隔。

悠悠出岫云,杳杳归林翮。

烦肠宽郁纡,远相俱幽寂。

孤烟起晴缥,去水照心白。

所期尚皋壤,生事视耕植。

适野非昔贤,于焉如有获。

形式: 古风

泛舟三首(其一)

冰泮池水绿,春意亦已归。

长杨特多思,浩荡随风飞。

弄舟不用楫,漾漾陶春晖。

回还无终极,孰谓江湖非。

举觞属坐人,行乐常苦稀。

一醉捐百虑,念子勿相违。

乘日复来游,北林稍芳菲。

当令鱼与鸟,识我心无机。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泛舟三首(其二)

雪消泉似涨,冰解舟可通。

操篙不惮冷,环渚故无穷。

歌咏淹短日,醉酣轻朔风。

何须万乘相,始辨鸱夷翁。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泛舟三首(其三)

方池亦通舟,水色涵碧霄。

解舟不用楫,漾漾随风飘。

中河乍纵横,顾眄幽兴饶。

白鸟逃人飞,赤鲤时复跳。

稍与外物远,解襟歌且谣。

安知抱忧思,谓我士也骄。

形式: 古风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