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集蟆颐视堰

大江拆两股,小江分一支。

秋水七八月,老蟆喜持颐。

往往自誇大,未觉海若嗤。

灌溉虽小惠,湮溺已可危。

父老指水迹,栖苴挂林枝。

高田混坑谷,漠漠沙风吹。

城堞不数步,长堤漫委蛇。

我非河洛想,颇为梁益悲。

神禹岂不到,吾蜀几为池。

人日有故事,敢后壶浆期。

野叟馈鱼兔,鼓舞亦致词。

一笑谢父老,何由救民饥。

但得麦早熟,眼底无疮痍。

老守为尔醉,灯火江之湄。

老蟆亦放光,跳月天南垂。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在江边观赏大自然景象的画面。开篇“大江拆两股,小江分一支”写出了河流的壮观与多变,接着“秋水七八月,老蟆喜持颐”表达了老蟆(一种类似蛙鸣声的小动物)在秋天水涨时欢快地叫着,这里水位的变化和老蟆的声音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往往自誇大,未觉海若嗤”表达了对自己认识不足的反思,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自谦之意。

接下来的“灌溉虽小惠,湮溺已可危”则是用水利来比喻人事,说明即使是一点小恩,也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危害。诗中“父老指水迹,栖苴挂林枝”展现了乡土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而“高田混坑谷,漠漠沙风吹”则描绘了一种荒凉景象,与前面的宁静形成对比。

“城堞不数步,长堤漫委蛇”写出了边塞之地的荒凉与防御工事的废弃。诗人通过“我非河洛想,颇为梁益悲”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忧虑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而“神禹岂不到,吾蜀几为池”则是对古代圣明君主治水之能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反思。

在“人日有故事,敢后壶浆期”中,诗人提到了历史上的治理河川的英杰,并表达了自己想要效仿先贤之志。接下来的“野叟馈鱼兔,鼓舞亦致词”则写出了乡间老人的生活情景和对诗歌的热爱。

最后,“一笑谢父老,何由救民饥”表达了诗人对前辈的感激之情以及对于如何解救百姓饥饿的困惑。全诗以“但得麦早熟,眼底无疮痍。老守为尔醉,灯火江之湄。老蟆亦放光,跳月天南垂”结束,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美好景象:粮食丰收,无疾病的生活,以及老者在自然中享受着宁静与自由。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观察力和艺术表现,还透露出作者对于治水、历史变迁以及如何为民解困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518)

李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相关古诗词

三游洞

危磴俯寒水,阴崖擘苍烟。

上开冰雪窟,下垂珠玉渊。

何时雷斧手,拓此壶中天。

自然浑沌窍,不受百巧镌。

地胜集灵气,木石含清坚。

三子果谁欤,流辈孰后先。

我来叩玉扃,欲访云雨仙。

呼龙龙未醒,日高贪睡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三藏梨

沉黎厅前三藏梨,老虎须牙龙甲皮。

我来与国惜乔木,尚幸出屋繁孙枝。

春风千花玉叶碎,秋日万子金圆垂。

问禅谁是柏树子,听讼漫逐棠阴移。

雪香楼头终日坐,纸尾自书三百颗。

他时若问相公槐,我为改名罗汉果。

形式: 古风

与程端卿相别峡中共系船瀼东留一日

宦路随惊鹊,家山隔断鸿。

荒椽秋雨过,疏竹暗泉通。

千骑寻城北,双舟忆瀼东。

我诗虽未好,聊为使君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千叶梅(其四)

野芋接花一日事,刻玉作楮三年工。

此家妙有转物手,老圃宽褐藏春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