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泉寺

石骨攫土土花碧,溜天飞涛泻百尺。

五泄辊趋壑底雷,谷应山鸣崩礐石。

芒鞋滑印苔藓斑,冰花著衣珠跳额。

轻身飞越万湫龙,直从泉顶探泉脉。

泉顶大陂列环堵,一半颓云压山脊。

中通㟟?里余平,两傍待建百人宅。

水归于此百窍并,■流破肋走騞砉。

放下玉帘不上钩,怪石守之纷列戟。

人传帘内竹林通,悟入空门径可迹。

瞿昙选佛兼爱身,未肯形骸等闲掷。

瀑泉之上作道场,傍水依岩创规格。

无端泉寺两茫茫,兴废乱麻难考覈。

青山白尽老僧头,帘下无人试双屐。

空将演说导因缘,一梦精诚动魂魄。

我生蚤以筏喻参,舍法何心究梵册。

石头高枕看泉飞,松风谡谡吹茵席。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濂泉寺的壮丽景色和禅意氛围。首句“石骨攫土土花碧”形象地写出山石奇特,土壤青翠。接下来的“溜天飞涛泻百尺”描绘瀑布如飞流直下,气势磅礴。诗人通过“五泄辊趋壑底雷”形容泉水奔腾的声响,仿佛山谷回应,山鸣共振。

“芒鞋滑印苔藓斑”暗示了山路湿滑,而“冰花著衣珠跳额”则描绘了环境的清凉。诗人轻盈地穿越万湫龙,探寻泉源,展现了对自然的亲近与探索。泉顶的大陂如环形城墙,半遮云雾,显得神秘而深邃。

“水归于此百窍并”描述了泉水汇集的壮观景象,而“■流破肋走騞砉”则运用拟声词,生动描绘水流冲击的声音。帘内的竹林与空门相联,暗示着佛法的静谧与禅意。诗人借用佛陀的选择,表达出对修行的执着。

寺庙的兴衰在诗中显得沧桑,“无端泉寺两茫茫”,难以追寻其历史变迁。最后,诗人以“松风谡谡吹茵席”收尾,描绘出寺庙宁静的环境,自己则如石头般静观泉飞,享受禅修的自在。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濂泉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寓含了对佛法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

收录诗词(12)

王文诰(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月夜再至濂泉

海月渐蔼空,斜注一峰凸。

霜缟披山肩,其趾列积铁。

夜泉触耳寒,发我游兴热。

径转嘉树阴,茧步到山裂。

水帘月半垂,帘动映澄澈。

背树坐莓苔,暗摸辨古碣。

移时月当顶,穹林地成雪。

栖鸟忽翻枝,散花空际撇。

零乱满衣裾,亭亭自莹洁。

俄觉蔽浮云,纷纷扑地灭。

揽之不盈手,飘堕玉环缺。

三五阙珠龟,疑有蟾蜍窃。

岂其朏魄影,天晴还未列。

秉阴窍山川,和光不能泄。

人生类此境,久要匪易结。

好景亦长明,散去使心折。

梦入露气清,惟闻歌一阕。

瑶台落步虚,底事匆匆别。

酌酒条尘虑,隐映泉幽咽。

引指飞一光,太虚无点缀。三叹觅回踪,兀然见屹?。

遥待转重轮,山花已如血。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从博罗取道游罗浮山

南游夙梦罗浮境,发轫还疑梦里来。

仙蝶蘧蘧因我化,名山面面为谁开。

莲须拈出三千品,华首参齐五百台。

兼爱确乎堂上长,个中原有济时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度大屏诸山二十余里一无庐木而雨至忽有古藤一本覆若夏屋得息

童山曾曾绝人境,十里五里鸣瀑泉。

岩盩溪厔百盘险,经历九曲乃在山之巅。

山巅湿云起蓬勃,风生两袖飞浓烟。

大雨满空压头顶,滔滔奔响垂空天。

急呼避雨雨随至,鸦翻云阵挥雷鞭。

冲雨过崖崖壁立,上有古藤一本势若罗修椽。

叶密结曾盖万根,攫石蚴蟉而盘旋。

阴翳翠幄得神荫,石头枕是虚中眠。

白昼暝暝银海合,栩栩化作漆园之游仙。

游仙亦在巫山台,为雨为云去复来。

天若有情风觉梦。断云零雨一吹开。

形式: 古风

霁后度大屏岭始见罗浮二山隐显云外折下数里为石角潭

峰变态,树倒影,湿翠满山人度岭。

断雨飘丝积霭收,磨出光天照明靓。

远眺罗浮接云上,支天一面与天并。

神山秀出弱水中,水复山重路犹梗。

路梗石作梯,大山中辟流。

青泥天风一吹丸,不得结成圭角当前溪。

潴而为潭潭复泻,水信无分于东西。

随我下山如送客,相将形影何凄凄。

言寻漆珠室,绿衣行酒天鸡啼。

洞天药市引红翠,池边沐浴分刀圭。

或再来,无相暌。

形式: 古风